阵列电极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27401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410.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 项目参与者:
    刘宝俊; 郭桂菊; 翁党生; 白致铭; 蒋涛; 杜志甲; 杨埔蘅; 赵剑锋;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The mechanism in fabricating a new composite electrode which used for lithium batteries based on nano array network, as well as it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first issued in this project.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would be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microstructure, components,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e ion transfer of the precursor of nano array network in nano size. A stable three-dimensional nano array conductive network (3DCN) with high electric transfer speed and ionic spread passages would be design and synthesized. Moreover, this 3DCN would be adopted as current collector to study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osite electrode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Several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would be used to research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mposite electro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nano effects and lithium storage theories of nano-sized materials, thus to mak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igh specific capacity, long cycle life, safe and low priced lithium batteries.
本项目首次提出研究基于阵列结构的锂二次电池电极的制备机理及其电化学行为。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纳米尺度上对纳米阵列结构的前驱体材料的微观结构、组分、表面及离子电子输运特性进行调控,设计并制备出稳定的、具有高速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通道的三维阵列导电网络;并以此三维阵列导电网络为集流体研究高性能锂二次电池三维阵列结构复合电极。利用多种电化学表征手段,研究锂离子电池三维阵列复合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认识相关纳米储锂材料的纳米效应和储锂机制,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安全、廉价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本项目以高速发展的锂离子产业为背景,研究了基于阵列结构的三维集流体的制备机理及其与活性物质复合后的电化学行为。首先,通过电结晶和AAO模板辅助生长法在纳米尺度上对微观结构、组分、表面及离子电子输运特性进行调控,设计并制备出了稳定的、具有高速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通道的三维铜纳米线阵列结构;并以此阵列结构为集流体,将活性物质附着上去,制备了具有三维阵列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极。通过多种电化学表征手段,研究了此复合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并分析了相关纳米储锂材料的纳米效应和储锂机制,结果表明此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此三维纳米线集流体及其复合电极具有很大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的成功制备,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安全、廉价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Dealloying solution dependence of fabric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porosity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nanoporous copper ribbons
分层结构纳米多孔铜带的制造、微观结构和孔隙率的脱合金溶液依赖性
  • DOI:
    10.1016/j.corsci.2015.01.043
  • 发表时间:
    2015-05-01
  • 期刊:
    CORROSION SCIENCE
  • 影响因子:
    8.3
  • 作者:
    Liu, Wenbo;Chen, Long;Zhang, Shichao
  • 通讯作者:
    Zhang, Shichao
A facile one-pot dealloying strategy to synthesize monolithic asymmetry-patterned nanoporous copper ribbons with tunable microstructure and nanoporosity
一种简便的一锅脱合金策略,用于合成具有可调微观结构和纳米孔隙率的整体不对称图案纳米多孔铜带
  • DOI:
    10.1039/c5ra22978b
  • 发表时间:
    2016-01-01
  • 期刊:
    RSC ADVANCES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Liu, Wenbo;Xin, Chenglai;Zhang, Shichao
  • 通讯作者:
    Zhang, Shichao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Sandwich-Typed Three-Dimensional Bimodal Nanoporous Copper-Supported Tin Thin-Film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新型三明治型三维双峰纳米孔铜负载锡薄膜负极的制备及表征
  • DOI:
    10.1016/s1452-3981(23)14442-7
  • 发表时间:
    2013-03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 影响因子:
    1.5
  • 作者:
    Zhang, Shichao;Li, Ning;An, Shenshen;Zheng, Jiwei
  • 通讯作者:
    Zheng, Jiwei
Faci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mesoporous CuxCo3-xO4 nanosheets array on conductive substrates with high-rate performance for Li-ion batteries
在导电基底上轻松合成分级介孔 CuxCo3-xO4 纳米片阵列,具有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性能
  • DOI:
    10.1016/j.electacta.2014.10.131
  • 发表时间:
    2014-12
  • 期刊:
    Electrochimica Acta
  • 影响因子:
    6.6
  • 作者:
    Wang, Shengbin;Lin, Ruoxu;Wei, Xin;He, Lei
  • 通讯作者:
    He, Lei
Copper nanowires based current collector for light-weight and flexible composite silicon anode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specific capacity
基于铜纳米线的集流体,用于具有高稳定性和比容量的轻质柔性复合硅负极
  • DOI:
    10.1039/c5ra13568k
  • 发表时间:
    2015-01-01
  • 期刊:
    RSC ADVANCES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Lin, Ruoxu;Zhang, Shichao;Wu, Xiaomeng
  • 通讯作者:
    Wu, Xiaome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Pressure-Dependent Pseudo-Polymorphism of Polymeric {[Cu2(TBA)]·2H2O}n and Dinuclear [Cu2(TBA)(H2O)2]·2H2O Complexes Based on in Situ Tetramerization of DMBA
基于 DMBA 原位四聚化的聚合物 {[Cu2(TBA)]·2H2O}n 和双核 [Cu2(TBA)(H2O)2]·2H2O 配合物的压力依赖性伪多态性
  • DOI:
    10.1021/cg500935a
  • 发表时间:
    2014-10
  • 期刊:
    Crystal Growth &Desig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斌;郑天宇;张世超;赵建社
  • 通讯作者:
    赵建社
PYCARD基因在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预后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杜金阳;张世超;曾柱;吴宁
  • 通讯作者:
    吴宁
3D-STORM超分辨成像中单分子轴向定位精度优化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光子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世超;李思黾;杨光;李辉;熊大曦
  • 通讯作者:
    熊大曦
可变剪接在肺腺癌预后中的价值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世超;欧阳燕;兰应武;唐福州;胡祖权;曾柱
  • 通讯作者:
    曾柱
具有多吸附中心的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世超;白致明
  • 通讯作者:
    白致明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张世超的其他基金

基于MOFs的三维集流体-金属氧化物复合电极的制备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批准号:
    51774017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铜纳米网络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机理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
  • 批准号:
    51074011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锂离子电池用三维复合负极材料基础研究
  • 批准号:
    50954005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锂离子电池用超细晶铜箔集流体材料的电化学冶金基础研究
  • 批准号:
    50574008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高活性可再生纳米稀土脱硫剂的制备与脱硫机理
  • 批准号:
    90210003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1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油田缓蚀杀菌剂及其腐蚀电化学研究
  • 批准号:
    50174002
  • 批准年份:
    2001
  • 资助金额:
    1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球形YSZ陶瓷微粉的软化学制备基础研究
  • 批准号:
    29771004
  • 批准年份:
    1997
  • 资助金额:
    1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氧化稀土再生干法冶金烟气脱硫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 批准号:
    59474010
  • 批准年份:
    1994
  • 资助金额:
    8.2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单分子层负载二氧化铈与二氧化硫的气固相反应研究
  • 批准号:
    29306047
  • 批准年份:
    1993
  • 资助金额:
    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