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干预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77131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4.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0910.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Physical intervention has specific bi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hypothermic neuroprotection,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field (EF) guided cell directional migration and wound healing. Microglia (MG) is dramatically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which functioning on both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deterioration. Together with the findings from our pilot experiment (hypothermia and/or EF regulates the phenotypic transformation of M1/ M2 of MG, modulates cell motility and directional migration), we speculate that hypothermia and/or EF may regulate phenotypic transformation of MG, induce MG directional migration, and function as neuroprotection via certain molecular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we intend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hypothermia and EF on microglia in vitro. We will then explore the neuroprotection of physical intervention in vivo through a controlled cortex injury model, and verify the effect of Gas5 signaling pathway (Gas5-miR-103-PTEN/ LRRK2) in MG. We will finally examine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ypothermia and applied EF on human-derived microglia.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fundamental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rmia and EF application (individually or jointly) in neuroprotection. Nove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TBI will possibly be developed gradually.
物理干预有特殊的生物学效应,如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直流电场的诱导细胞定向迁移及创伤修复作用。基于小胶质细胞(MG)参与颅脑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并有神经保护和损伤的双向作用,结合前期预实验初步发现(低温、电场干预可调控小胶质细胞M1/M2型比例,调控细胞运动能力和迁移方向),我们推测:低温和电场干预能通过一定的分子机制,调控MG表型转变并诱导细胞定向迁移,协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将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低温及电场干预对MG功能的影响、相关分子机制;其次构建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从动物在体水平研究物理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尤其是Gas5信号通路(Gas5-miR-103-PTEN/LRRK2)对MG功能的影响;最后,明确低温及电场干预对人源性MG功能、趋电运动特性的影响。该项研究将为低温和电场单独或联合应用于神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颅脑创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结项摘要

低温干预(临床常用 33~35 °C)应用于 TBI 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低温不仅能够减轻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兴奋性毒性作用和酸中毒,并且能够改善颅脑创伤后组织学变化及神经功能。然而低温对颅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2006年,Zhao Min 教授首次提出直流电场可以诱导细胞迁移,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直流电场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星型胶质细胞、海马神经元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定向迁移,但小胶质细胞是否具有该特性目前尚不知晓。因此本项国自然主要聚焦于低温和直流电场等物理因素,探索物理干预—低温是否能够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场是否能够增强小胶质细胞的运动能力及方向性运动,从而隔离损伤部位、吞噬坏死组织,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项目首先发现,在炎症物质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会发生促炎反应,同时会向M1型胶质细胞转变,但是低温干预可以逆转小胶质细胞向M1型方向转变。随后,本项目发现,直流电场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向负极方向运动,并且该运动具有电场强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接下来本实验通过RNA next-generation sequence实验筛选出电场诱导小胶质细胞定向运动的可能的相关机制,并通过Western blot、siRNA干扰,质粒过表达等实验,验证出ERK1/2-GKS3β-Cofilin通路参与到直流电场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定向迁移中。最后本项目探究直流电场对小胶质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发现直流电场不促进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也不促进其向M1方向转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电场促进小胶质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并对其内在机制做出探究,同时也发现了低温对于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这为未来临床减少TBI后的神经系统的炎症与破坏、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9)
Polarization of Microglia to the M2 Phenotype in a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Dependent Manner Attenuates Axonal Injury Induced b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ice
小胶质细胞以 PPAR-γ 依赖性方式极化至 M2 表型可减轻小鼠脑外伤引起的轴突损伤
  • DOI:
    10.1089/neu.2017.5540
  • 发表时间:
    2018-06-07
  • 期刊:
    JOURNAL OF NEUROTRAUMA
  • 影响因子:
    4.2
  • 作者:
    Wen, Liang;You, Wendong;Yang, Xiaofeng
  • 通讯作者:
    Yang, Xiaofe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China
中国脑外伤
  • DOI:
    10.1016/s1474-4422(18)30469-1
  • 发表时间:
    2019-03-01
  • 期刊:
    LANCET NEUROLOGY
  • 影响因子:
    48
  • 作者:
    Jiang, Ji-Yao;Gao, Guo-Yi;Huang, Xian-Jian
  • 通讯作者:
    Huang, Xian-Jian
Inhibition of ferroptosis attenuates tissue damage and improves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ice
抑制铁死亡可减轻小鼠脑外伤后的组织损伤并改善长期结果
  • DOI:
    10.1111/cns.13069
  • 发表时间:
    2019-04-01
  • 期刊: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 影响因子:
    5.5
  • 作者:
    Xie, Bao-Shu;Wang, Yi-Qin;Jiang, Ji-Yao
  • 通讯作者:
    Jiang, Ji-Yao
The depth of catheter in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does it matter?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导管深度:重要吗?
  • DOI:
    10.1080/02699052.2018.1531312
  • 发表时间:
    2018-10
  • 期刊:
    Brain Injury
  • 影响因子:
    1.9
  • 作者:
    Weiji Weng;Hongpeng Li;Xiaochun Zhao;Chun Yang;Shen Wang;Jiyuan Hui;Qing Mao;Guoyi Gao;Junfeng Feng
  • 通讯作者:
    Junfeng Feng
小胶质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20.08.013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中华创伤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羽霄;杨春;冯军峰
  • 通讯作者:
    冯军峰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脑损伤后大鼠海马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华创伤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包映辉;FU Xian;JIANG Ji-yao;张夔鸣;高国一;ZHANG Kui-ming;江基尧;BAO Ying-hui;PAN Yao-hua;GAO Guo-yi;傅西安;LIANG Yu-min;冯军峰;FENG Jun-feng;梁玉敏;潘耀华
  • 通讯作者:
    潘耀华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2.003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翔;高国一;冯军峰;毛青;江基尧
  • 通讯作者:
    江基尧
颅脑创伤后亚低温脑保护的蛋白质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冯军峰;傅西安;LIANG Yu-min;FU Xi-an;高国一;潘耀华;江基尧;FENG Jun-feng;GAO Guo-yi;包映辉;张夔鸣;梁玉敏;PAN Yao-hua;ZHANG Kui-ming;JIANG Ji-yao;BAO Ying-hui
  • 通讯作者:
    BAO Ying-hui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中纺锤波的意义
  •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7.07.004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翔;高国一;陈文劲;冯军峰;毛青;江基尧
  • 通讯作者:
    江基尧
亚低温对脑损伤海马即早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JIANG Ji-yao;傅西安;江基尧;QIN Hua-ping;BAO Ying-hui;包映晖;FENG Jun-feng;LIANG Yu-min;秦华平;张夔鸣;高国一;梁玉敏;GAO Guo-yi;FU Xi-an;冯军峰;ZHANG Kui-ming;潘耀华;PAN Yao-hua
  • 通讯作者:
    PAN Yao-hua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冯军峰的其他基金

亚低温调控颅脑创伤急性期神经干细胞Mpc2/Lactate/H3K9lac通路促进神经修复的研究
  • 批准号:
    82371379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49.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直流电场对神经细胞的诱导迁移作用和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371406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7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亚低温脑保护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挖掘和枢纽基因功能研究
  • 批准号:
    30901543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