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起源型式、时间与动力学背景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218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0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1.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the largest major fault zone in easter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understanding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eastern China since Mesozoic. Origination of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north of Shenyang is poorly investigated and remains controversial, restricting correct understanding for origination and displacement history of the whole Tan-Lu fault zon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tion mode, the first phase of structures of the Yilan-Yitong fault, the main fault in the northern segemnt, will be chosen for studies on their geometry, kinematics as well as de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methods. Ar-Ar dating of minerals from the shear zone mylonites and zircon U-Pb dating on Mesozoic plutons and dykes in the fault will be conducted for constraining its origination time. On the bases of the above studies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 origination geodynamic setting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fault will be analyzed. The results will be used for testing previous views and models for the Tan-Lu fault zone obtained from studies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segments, which can help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origination and displacement history of the whole fault zone. This project is also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Mesozoic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continental geodynamic.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巨型断裂带,是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动力学作用过程的重要窗口。关于郯庐断裂带北段(沈阳以北)的起源,长期以来研究程度不高,认识上分歧较大,制约了对整个断裂带起源与平移历史的正确认识。本项目选择作为北段主干的依兰-伊通断裂第一期构造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几何学特征、运动学规律及变形环境与方式,以此确定其起源型式。通过剪切带糜棱岩内单矿物的Ar-Ar定年及其内中生代岩体与岩脉的锆石微区U-Pb定年限定其起源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北段起源的动力学背景,明确其形成机制。将应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检验依据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研究所获得的已有认识与模式,进而完善对整个郯庐断裂带起源与平移历史的认识。该项目还将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动力学作用过程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大陆动力学提供重要的信息。

结项摘要

郯庐断裂带北段包括西支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东支的敦化—密山断裂带。关于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起源与演化,长期以来研究程度不高,认识上分歧较大,制约了对整个断裂带起源与平移历史的正确认识。本项目选择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与年代学研究,查明两者的起源、演化与平移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这两条大型北东走向的断裂带皆起源于早白垩世初,起源时的活动方式为左行平移,起源期构造目前出露为走滑韧性剪切带,起源的动力为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高速斜向俯冲作用。继早白垩世期间的伸展活动与断陷盆地发育,敦化—密山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末再次发生了左行平移活动,目前以脆性平移断层型式存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在古近纪期间也转变为伸展活动,控制发育了依兰—伊通地堑。这一长度巨大的地堑形成于区域上南北向拉张作用中,属于斜向拉张或张扭性盆地,利用早期走滑断裂而形成。详细的研究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左行平移距离为35 km,敦化—密山断裂带左行平移距离开为170 km,两者共同造成了华北克拉通北界205 km的左行平移。对比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起源于中三叠世,至早白垩初才在左行平移活动中扩展进展东北地区。该项目成果,完善了对整个郯庐断裂带起源与平移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理解。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An accreted micro-continent in the north of the Dabie Orogen, East China: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 dating
中国东部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增生微大陆:来自碎屑锆石测年的证据
  • DOI:
    10.1016/j.tecto.2017.01.004
  • 发表时间:
    2017-02
  • 期刊:
    Tectonophysics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Guang Zhu;Yongsheng Wang;Wei Wang;Shuai Zhang;Cheng Liu;Chengchuan Gu;Yunjian Li
  • 通讯作者:
    Yunjian Li
Mesozoic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e Dunhua-Mishan Fault Zone in NE China: A response to oceanic plate subduction
中国东北敦化-密山断裂带中生代走滑运动对大洋板块俯冲的响应
  • DOI:
    10.1016/j.tecto.2017.12.024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Tectonophysics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Cheng Liu;Guang Zhu;Shuai Zhang;Chengchuan Gu;Yunjian Li;Nan Su;Shiye Xiao
  • 通讯作者:
    Shiye Xiao
Timing of deforma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eastern Liaoyuan Terrane, NE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final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辽源地体东部变形时间及位置:对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的制约
  • DOI:
    10.1016/j.gr.2018.04.012
  • 发表时间:
    2018-08
  • 期刊:
    Gondwana Research
  • 影响因子:
    6.1
  • 作者:
    Chengchuan Gu;Guang Zhu;Yunjian Li;Nan Su;Shiye Xiao;Shuai Zhang;Cheng Liu
  • 通讯作者:
    Cheng Liu
Strike-Slip Motion Within the Yalu River Fault Zone, NE Asia: The Development of a Shear Continental Margin
东北亚鸭绿江断裂带内的走滑运动:剪切大陆边缘的发育
  • DOI:
    10.1029/2018tc004968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Tectonics
  • 影响因子:
    4.2
  • 作者:
    Shuai Zhang;Guang Zhu;Cheng Liu;Yunjian Li;Nan Su;Shiye Xiao;Chengchuan Gu
  • 通讯作者:
    Chengchuan Gu
Quaternary activity along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the Bohai Bay,East China: Evidence fromseismic profiles
中国东部渤海湾郯庐断裂带第四纪活动:地震剖面证据
  • DOI:
    10.1016/j.jseaes.2015.03.030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Guang Zhu;Wei Hu;Lihong Song;Bei Liu
  • 通讯作者:
    Bei Li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脆–韧性转换带变形过程与机制:以郯庐断裂带南段为例
脆韧过渡带的变形过程及机制:来自郯庐断裂带南段的证据
  • DOI:
    10.16539/j.ddgzyckx.2019.01.002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田;谢成龙;向必伟;林少泽;闫超;朱光
  • 通讯作者:
    朱光
产业政策如何影响GVC升级——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
  • DOI:
    10.19337/j.cnki.34-1093/f.2019.09.006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财贸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鹏杨;朱光;赵祚翔
  • 通讯作者:
    赵祚翔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变质岩的原岩时代与变形机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田;朱光;林少泽;严乐佳;姜芹芹
  • 通讯作者:
    姜芹芹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群石榴角闪岩变质 P-T 演化史对其构造属性的制约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道轩;朱光;石永红
  • 通讯作者:
    石永红
七宝山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地质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牛漫兰;吴齐;朱光;谢成龙;刘国生;傅朋远;姜伦
  • 通讯作者:
    姜伦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朱光的其他基金

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中-晚期活动规律与动力学意义
  • 批准号:
    42272241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7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演变规律与动力学机制
  • 批准号:
    91214301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75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郯庐断裂带南端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
  • 批准号:
    41072162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5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郯庐断裂带周边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浅部响应与数值模拟研究
  • 批准号:
    90714004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21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中的浅部响应与深部过程
  • 批准号:
    40672131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4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关系研究
  • 批准号:
    40272094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3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事件地质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批准号:
    49872074
  • 批准年份:
    1998
  • 资助金额:
    1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