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羚牛的谱系生物地理格局与濒危机制及保护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87225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405.动物资源与保护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The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is a vulnerable species endemic to Asia, mostly distributed in China. It is a core field of expositing the endangering causes of a species and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species conservation to discuss the evolvement rule, forming process and genetic endangered mechanism of endangered species based on phylogeography. However, heretofore, there has been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evolvement and forming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 concerning to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takin. This project will study each dominant population of takins in China based on 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 (RRGS) technique. Through the integrative analyses combining population genomics with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we will analy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volvement and forming of takin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from a microevolution scope, and further reveal its genetic endangered mechanism. Through the integrative analyses combining population genomics with species distribution shifts, we will discus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logic activities on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since the Quaternary, and elucidate how both ecologic and history factors affec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evolutionary potentiality of takin genetic diversity during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process. We will als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evolvement and forming of takin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forecas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pattern and the replying mechanism of maintaining their evolutionary potentiality under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further provide the reasonabl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the vulnerable takin.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易危的亚洲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基于谱系生物地理学探讨濒危物种的演化规律、形成过程以及遗传濒危机制,是揭示物种濒危原因的核心领域,对物种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迄今尚未见到有关羚牛生物地理格局的演化和形成过程及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本项目拟以中国羚牛各主要种群为对象,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利用种群基因组学及与物种分布模型关联分析方法,从微进化层面分析羚牛谱系生物地理格局演化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羚牛遗传濒危机制;基于羚牛种群基因组与物种分布区变迁的关联分析,探讨第四纪以来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其谱系生物地理格局与种群动态的作用,阐明长期进化中生态与历史两大因素是如何影响羚牛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和进化潜力,揭示羚牛谱系生物地理格局的演化与形成机制,预测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维持进化潜力的应对机制,为保护羚牛提供有力的规划依据。

结项摘要

本项目探究了中国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形成和演化机制。首先组装了大小为2.816Gb的羚牛基因组。包括山羊、绵羊和藏羚等一起的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表明羚牛与这些羊亚科动物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对正选择基因和快速进化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则发现羚牛基因组中与高海拔相关的功能基因分别与线粒体功能和关键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氧化还原酶)的活性相关,揭示了羚牛高海拔山地栖居的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羚牛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羚牛遗传演化潜力在四个亚种间存在差异,不丹亚种种群和指名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秦岭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羚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较低,各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自西向东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该物种历史上可能的自西向东的起源扩张模式。. 羚牛种群分布区变迁和谱系生物地理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的关系,显示多在晨昏活动的羚牛在末次冰期的分布区域与当前分布范围类似,温度是影响羚牛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横断山脉和雅鲁藏布江则可能是影响羚牛分布的地理屏障。通过羚牛的种群动态分析表明羚牛种群经历过两次种群数量下降及一次种群扩张事件。该物种分别在两次冰期时发生种群数量下降,在两次冰期中的间冰期开始种群扩张,从而增加种群数量。这表明虽然羚牛物种对山区生活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冰期仍然会影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该结果对羚牛物种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 羚牛各亚种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分析和种群遗传结果都表明羚牛各亚种可以划分为东西两个管理单元,东部管理单元含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种群,西部管理单元含不丹亚种和指名亚种种群。羚牛西部管理单元种群有比东部管理单元种群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横断山脉及周边很可能是当地栖息物种在冰期的避难所。东部的羚牛秦岭亚种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遗传演化潜力,因此应得到优先的遗传管理与保护,需要采取独特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其种群内部近交的发生。本项目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羚牛属物种的形成与历史演化及其适应性进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对各个羚牛亚种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Locomotor activity patterns of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in a temperate mountain region
温带山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的运动活动模式
  • DOI:
    10.1371/journal.pone.0235464
  • 发表时间:
    2020-07
  • 期刊:
    PLoS ONE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Wenbo Yan;Zhigao Zeng;Huisheng Gong;Yan Duan;Leigang Zhao;Aliu Peng
  • 通讯作者:
    Aliu Pe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海南坡鹿对采食场地及食物的选择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动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曾治高;张琼;孙丽风;滕丽微;宋延龄;潘多
  • 通讯作者:
    潘多
绿瘦蛇捕食鳄蜥的现象
  • DOI:
    10.13859/j.cjz.202001013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动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罗树毅;王坤;曾治高;杨羽婕;阳春生;何家松;吴少凤;武正军;马寨璞
  • 通讯作者:
    马寨璞
Foraging behaviour in East Asian desert ro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coexistence
东亚沙漠啮齿动物的觅食行为及其对共存的影响
  • DOI:
    10.1080/15659801.2015.1045279
  • 发表时间:
    2016-08
  • 期刊:
    Israel Journal of Ecology & Evolutio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延龄;Burt Kotler;Keren Embar;曾治高
  • 通讯作者:
    曾治高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现状及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凯辉;曾治高;王西峰;巩会生;张琼
  • 通讯作者:
    张琼
栖息地荒漠化对草原沙蜥食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晓磊;曾治高;韦锦云;滕丽微;颜文博;刘振生
  • 通讯作者:
    刘振生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曾治高的其他基金

荒漠化对蜥蜴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570526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秦岭牛科动物对山地环境的功能形态与行为生态的适应对策研究
  • 批准号:
    31372146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8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森林恢复对秦岭羚牛扩散与栖息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 批准号:
    31172112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秦岭羚牛和斑羚季节性迁移的驱动因子研究
  • 批准号:
    3087030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3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3S技术对海南坡鹿栖息地的历史演变与适宜性现状及其再引入保护选址的研究
  • 批准号:
    30770320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迁地保护于自然环境中的海南坡鹿的家域形成、栖息地利用与生态适应研究
  • 批准号:
    30470260
  • 批准年份:
    2004
  • 资助金额:
    2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秦岭羚牛集群的生态适应对策
  • 批准号:
    30200033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2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