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恢复对秦岭羚牛扩散与栖息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31172112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6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C0405.动物资源与保护
- 结题年份:2015
- 批准年份:2011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2-01-01 至2015-12-31
- 项目参与者:宋延龄; 巩会生; 潘多; 颜文博; 于凤兰; 何祥博; 赵佳明; 曹婵;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我国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林栖动物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本项目拟以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对象,借助先进的动物定位与追踪技术,研究森林恢复对易危羚牛的扩散(Dispersal)与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明森林恢复进程中羚牛种群的扩散趋势与动态变化,以了解山地有蹄类动物对森林恢复所致的环境变化的行为响应方式与机制。为此,我们将验证立项中提到的密度依赖假说、局部资源竞争假说、配偶竞争假说和近亲交配避免假说。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珍稀羚牛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对策,还能填补我国有蹄类动物扩散行为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丰富动物扩散理论并推动扩散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结项摘要
本项目以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对象,借助先进的动物定位与追踪技术,研究了森林恢复对易危羚牛的家域、迁移扩散与栖息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羚牛的年均家域大小为65.7 km2(100%凸多边形法)或23.9 km2(95%核域法),可能受诸如身体大小、性别、繁殖、集群和空间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羚牛沿海拔梯度的移动存在季节性迁移和不迁移(居留)两种模式。迁移者具有较大的活动家域及扩散潜能。晨昏是羚牛一天中移动最活跃的阶段,与其觅食活动有关。. 影响羚牛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地理特征、植被特征和人为干扰。人为干扰成为羚牛向低海拔区域移动扩散的主要限制因子。GPS项圈追踪的结果表明,羚牛的栖息地选择存在尺度差异。在景观尺度,羚牛回避人为干扰大的低海拔农田及人工林。在家域尺度,羚牛的栖息地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存在两性生态隔离现象。样线样方法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羚牛偏好利用原始林及次生恢复林,但回避对人工林的利用。森林恢复有助于羚牛的扩散活动。春季和秋季是羚牛最易迁移扩散的季节。羚牛种群倾向偏雄、偏幼扩散,但夏季的繁殖活动并不吸引羚牛从低密度的森林恢复区迁往高密度分布的原始林区活动。羚牛移动扩散的结果支持立项中提出的正密度制约扩散假说、配偶竞争假说和近亲交配假说,但不支持负密度制约扩散假说和局部资源竞争假说。. 本研究结果对羚牛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羚牛活动所需的大空间范围提示相关的多个保护区的联合管理对有效保护这个物种十分重要;其次,羚牛春季的向下迁移活动及可能的扩散活动提示保护区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低海拔栖息地尤其是落叶阔叶林羚牛分布区域的管理;最后,许多措施,如保持多样的森林栖息地、避免外来植物入侵所致的栖息地改变、通过村庄搬离保护区来增加可利用的栖息地等,被建议用来保护这一大型物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海南坡鹿对采食场地及食物的选择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动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曾治高;张琼;孙丽风;滕丽微;宋延龄;潘多
- 通讯作者:潘多
Foraging behaviour in East Asian desert ro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coexistence
东亚沙漠啮齿动物的觅食行为及其对共存的影响
- DOI:10.1080/15659801.2015.1045279
- 发表时间:2016-08
- 期刊:Israel Journal of Ecology & Evolution
- 影响因子:--
- 作者:宋延龄;Burt Kotler;Keren Embar;曾治高
- 通讯作者:曾治高
绿瘦蛇捕食鳄蜥的现象
- DOI:10.13859/j.cjz.202001013
- 发表时间:2020
- 期刊:动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罗树毅;王坤;曾治高;杨羽婕;阳春生;何家松;吴少凤;武正军;马寨璞
- 通讯作者:马寨璞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现状及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作者:赵凯辉;曾治高;王西峰;巩会生;张琼
- 通讯作者:张琼
栖息地荒漠化对草原沙蜥食性的影响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晓磊;曾治高;韦锦云;滕丽微;颜文博;刘振生
- 通讯作者:刘振生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曾治高的其他基金
中国羚牛的谱系生物地理格局与濒危机制及保护研究
- 批准号:31872252
- 批准年份:2018
- 资助金额:61.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荒漠化对蜥蜴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31570526
- 批准年份:2015
- 资助金额:63.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秦岭牛科动物对山地环境的功能形态与行为生态的适应对策研究
- 批准号:31372146
- 批准年份:2013
- 资助金额:8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秦岭羚牛和斑羚季节性迁移的驱动因子研究
- 批准号:30870306
- 批准年份:2008
- 资助金额:3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基于3S技术对海南坡鹿栖息地的历史演变与适宜性现状及其再引入保护选址的研究
- 批准号:30770320
- 批准年份:2007
- 资助金额:30.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迁地保护于自然环境中的海南坡鹿的家域形成、栖息地利用与生态适应研究
- 批准号:30470260
- 批准年份:2004
- 资助金额:2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秦岭羚牛集群的生态适应对策
- 批准号:30200033
- 批准年份:2002
- 资助金额:21.0 万元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