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有机质(DOM)在土壤矿物界面的分子分馏行为及其对DOM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的分子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7311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9.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07.环境地球化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ains the biggest pool of organic carb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represents a small but the most mobile and active SOM fraction. It can bind on minerals via myriad interactions and form mineral–organic aggregate, which is the basic building-block of soils. The associations of DOM with mineral surface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long-term retention of SOM, but also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contaminants and nutri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evolved new recogni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OM, providing a new view on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OM and soil minerals. Therefore, the present proposal is to focus on the interfacial fractionation of DOM molecules induced by interaction with soil minerals. The combining application of high-field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MS) and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will be us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molecular fractionation of DOM on soil mineral surface and the subsequent influence on the redox capacity of DOM, and finally to explore the redox mechanism of DOM base on its molecular components. The research will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redox potential of soil DOM. It also can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long term persistence of SOM and the exchange of DOM components at the land-water interface.
土壤有机质是陆生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其中性质最活跃的部分,它与土壤矿物作用形成有机-矿物团聚体,构成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二者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有机碳循环,而且深刻影响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对DOM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DOM-矿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本项目即围绕土壤矿物作用引起的DOM分子界面分馏过程展开研究,旨在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光/波谱技术结合先进的电化学手段揭示DOM在矿物表面的分子分馏行为及其机制,阐明DOM的界面分子分馏对其氧化还原能力的影响,最终从DOM分子组成探究其氧化还原作用机理,揭示DOM氧化还原活性组分在界面分馏过程中的归趋。研究成果将为认识土壤DOM分子组成及其氧化还原机理和理解土壤DOM的选择性持留及其在水/陆界面的分子交换行为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结项摘要

土壤有机质(SOM)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其中性质最活跃的部分,深刻影响全球碳循环。此外,DOM具有氧化还原、光化学和生物活性,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矿物是土壤中含量最大的组分,土壤矿物与DOM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近年来,以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为代表的高分辨质谱的发展为从分子水平认识DOM的化学组成和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本项目围绕土壤DOM提取和表征方法、分子多样性、氧化还原和光化学活性,以及DOM与土壤矿物相互作用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建立了基于化学发光的土壤有机碳芳香化度快速表征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DOM提取和前处理方法对其分子组成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全国范围内土壤水提取有机质(WEOM)的分子多样性特征,发现土壤铁碳比对其分子组成具有调控作用;联合FT-ICR MS和电化学方法阐明了DOM分子组分与其氧化还原特性之间的关系;探究了赤铁矿暴露晶面对DOM吸附和界面分馏效应的影响,发现DOM的界面分子分馏受其表面单铁原子配位羟基控制;系统研究了DOM在水土界面的分子分馏效应,发现其主要受土壤中铁含量的控制,且土壤细颗粒对DOM界面分子分馏的贡献更大;发现DOM在铁氧化物界面的分子分馏导致水体中DOM分子的氧化还原活性、光化学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降低,因此DOM在土壤矿物界面的分子分馏能够引起DOM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土壤DOM分子多样性,为从分子水平认识DOM-矿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结果有利于理解土壤矿物对DOM的选择性保护机制,并为认识DOM的界面分子分馏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Interfacial Molecular Fractionation Induces Preferential Protection of Bio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 by Ferrihydrite
界面分子分馏导致水铁矿对生物难熔有机物的优先保护
  • DOI:
    10.1021/acsearthspacechem.1c00019
  • 发表时间:
    2021-04
  • 期刊:
    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Li Yanna;Lv Jitao;Cao Dong;Zhang Shuzhen
  • 通讯作者:
    Zhang Shuzhen
Pathway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during the Microbially Mediated Redox Transformation of Iron (Oxyhydr)oxides.
在微生物介导的铁(羟基)氧化物氧化还原转化过程中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途径。
  • DOI:
    10.1021/acs.est.9b0622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1.4
  • 作者:
    Han Ruixia;Lv Jitao;Huang Zaoquan;Zhang Suhuan;Zhang Shuzhen
  • 通讯作者:
    Zhang Shuzhen
Interfacial Molecular Fractionation on Ferrihydrite Reduces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v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水铁矿上的界面分子分馏降低了溶解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性
  • DOI:
    10.1021/acs.est.0c07132
  • 发表时间:
    --
  • 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1.4
  • 作者:
    Wang Zhe;Lv Jitao;Zhang Suhuan;Christie Peter;Zhang Shuzhen
  • 通讯作者:
    Zhang Shuzhen
一种适用于复杂异相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定量检测的探针分子——香豆素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韩瑞霞;吕继涛;张淑贞
  • 通讯作者:
    张淑贞
A Novel Strategy to Evaluate the Aromaticity Degree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Oxidization-Induced Chemiluminescence
基于氧化诱导化学发光的天然有机物芳香度评价新策略
  • DOI:
    10.1021/acs.est.9b07499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1.4
  • 作者:
    Lv Jitao;Han Ruixia;Luo Lei;Zhang Xiangyun;Zhang Shuzhen
  • 通讯作者:
    Zhang Shuzh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font-size:12pt;应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quot;Times New Romanquot;,quot;serifquot;;font-size:12pt;C 1s NEXAF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分析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罗磊;吕继涛;许闯;郭智;张淑贞
  • 通讯作者:
    张淑贞
室内模拟研究颤蚓扰动对污染沉积物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德明;梁大鹏;花修艺;吕继涛;乔倩倩
  • 通讯作者:
    乔倩倩
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化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继涛;张淑贞
  • 通讯作者:
    张淑贞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仿宋;font-size:12pt;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分离与分析方法/span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化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继涛;张淑贞
  • 通讯作者:
    张淑贞
人工纳米材料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与植物毒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化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继涛;张淑贞
  • 通讯作者:
    张淑贞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吕继涛的其他基金

铁/锰纳米矿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机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铁/锰纳米矿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机制
  • 批准号:
    42277216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纳米颗粒对水体中可溶性有机质(DOM)化学分馏及其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
  • 批准号:
    21407161
  • 批准年份:
    2014
  •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