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7.0级震区三维地壳结构及发震构造成像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40007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4.地震学
  • 结题年份:
    2014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4-12-31

项目摘要

In this study, we simultaneously invert refraction, and local earthquake data recorded by two separete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image 3-D variations in crust P-wavespeed beneath Lushan M7.0 Earthquake area. The dataset included 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with dense space and >1000 local earthquake records in temporary digital seismograph stations.The temporary digital seismograph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after Lushan M7.0 Earthquake by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enter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 tomography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3D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Longmen Shan faults, which b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causal mechanism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seismicity, and to assess risk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Longmen Shan faults.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震后应急观测布置的40个流动台记录到的1000余个余震记录和中国地震局芦山震后科考项目中拟完成的高分辨折反射地震探测数据,进行联合成像,获取芦山震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获得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的三维空间展布形态,揭示芦山强震孕育的深浅部构造环境,深入理解芦山地震发震机制,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强震危险性。

结项摘要

本课题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震后应急观测布置的流动台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记录,以及中国地震局芦山震后科考项目中完成的高分辨折反射地震探测数据,获得了芦山震区的地壳二维P波速度结构和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并获得了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的三维空间展布形态,探讨了芦山强震孕育的深浅部构造环境,深入理解芦山地震发震机制,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强震危险性。. 人工地震剖面成像结果显示:. 地壳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地壳厚度呈现南薄北厚的基本特征;地壳速度结构呈现大约在同一深度位置有盆地高于川西高原0.10km/s左右的速度特征。. 沿剖面基底变化在川西高原较薄有2.0km左右,四川盆地相对来说较厚3.0—5.0km;上地壳速度结构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川西高原的C2与C1之间。有一负速度梯度结构体存在,速度变化在5.80至5.90km/s之间,低于周围平均速度的010—0.20km/s;中地壳厚度约8—10km,速度结构在6.20—6.30km/s之间变化;下地壳厚度及Moho界面变化相对较为剧烈,Moho界面埋置深度为42km—62km,速度在6.40—6.80km/s之间变化,Moho面在两个块体耦合部位显示迅速加深的趋势。. 人工地震与近震联合成像结果显示,以龙门山断裂为界东部盆地区地表为沉积盖层上地壳Vp/Vs比较高,而西部由于基岩出露Vp/Vs较低,龙门山断裂带Vp/Vs相对较高。芦山地震恰好位于Vp/Vs差异较大的龙门山断裂东部,震源位置集中在Vp/Vs相对较低的区域。从上地壳Vp/Vs分布看,芦山地震与地壳介质的物性差异关系密切。. 地震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分布图显示余震呈北北东方向主要分布在双石-大川断裂地表出露位置的两侧,余震展布长度余约40km,宽度约18km。余震展布宽度在北段略宽于南段。余震震中的分布,揭示了余震主要分布在逆冲断层上,深度10~20km,倾角约45º。同时,存在共轭的“反冲断层”活动。余震区南边界清晰,北边界呈渐变形态,揭示了此处断层分段的性质。. 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为北西向倾斜的断层面,倾角约为41°。震源区还存在一条向南东倾斜的余震带,它与发震断层相交成“y”字型,可能是反冲断层。根据余震精定位结果推测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双石-大川断裂东侧的一条盲逆冲断层。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北京地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48(2):359-366,2005Chinese J. Geophys.,48(2):397-405, 2005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夫运;张先康;陈棋福;陈颙
  • 通讯作者:
    陈颙
首都圈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 Thre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48(6):1316-1324,2005 Chinese J. Geophys., 48(6):1397-1407, 2005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嘉世旭;齐诚;王夫运;陈棋福
  • 通讯作者:
    陈棋福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段永红;王夫运;张先康;林吉焱
  • 通讯作者:
    林吉焱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
  •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1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田晓峰;熊伟;王夫运;徐朝繁;段永红;嘉世旭
  • 通讯作者:
    嘉世旭
波形反演遗传算法及其在地震测深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震学报,2006,28(2):158-166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夫运;张先康等
  • 通讯作者:
    张先康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夫运的其他基金

基于多种类型地震数据构建川滇地区三维地壳模型
  • 批准号:
    41774072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华北克拉通北部岩石圈结构和性质
  • 批准号:
    90814012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26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