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菇全基因组及其与根际微生物的协同进化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77065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606.森林土壤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Being a type of valuable medicine and edible fungus, as well as its ability to symbiotic with a variety of Fagaceae plants to form ectomycorrhiza, Russula griseocarnosa complex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for it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mportance. Nonetheles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mplex has so far been unsuccessful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 is largely unknown. This project proposes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and re-sequencing of the complex using the Illumina HiSeq 2500 technology. It will be followed by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to understand the gene composition of Russula griseocarnosa and to further reveal the hidden genetic functionalities and gene expression mechanism.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will be investigated at the genome level whil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complex will be explained. With the use of the novel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platform, this project will also study the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fungi and bacteria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ource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complex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Finally,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ussula griseocarnosa complex will be provided from this proposed genetic study.
正红菇是一种在我国中南部地区广受欢迎的野生药食兼用菌,属外生菌根真菌,能与多种壳斗科树种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及生态价值。目前正红菇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对其遗传机理尚不清晰。本项目拟(1)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二代测序系统对正红菇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及重测序,通过与已发表的真菌基因组比较,了解正红菇基因组成,揭示基因潜在的功能和表达机理,从基因组水平上探讨正红菇菌根形成的遗传机制,同时阐明正红菇复合群的进化关系;(2)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开展正红菇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理来源正红菇红菇位、同一产地红菇位与不产菇区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探讨正红菇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关系,了解根际微生物在正红菇菌根形成的作用。项目将为正红菇的促繁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正红菇是一种食药用外生菌根菌,可与栲、栎等壳斗科树种共生形成菌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目前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本研究以野外采集新鲜的正红菇子实体及正红菇根际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正红菇开展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正红菇基因组成及其潜在的功能;对正红菇根际土壤开展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与其生长相关的菌群及相应的功能,探讨正红菇和根际微生物的协同共生机制,并筛选有益的菌根辅助菌,为正红菇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正红菇基因组大小为64.81 Mb,GC含量49.41%,共获得16128个蛋白编码基因。正红菇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与营养代谢、药用功能等相关的基因,还存在与共生相关的降解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酶等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基于正红菇与已公布基因组的大型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正红菇与所对比物种中红菇目的异担子菌和毛韧革菌为近缘类群。正红菇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60995bp,编码53个基因,其中包含14个蛋白编码基因。.正红菇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比非根际土壤多样性低;正红菇根际土壤细菌伯克氏菌属、分枝杆菌属、Roseiarcus属、Candidatus_Xiphinematobacter属、堆囊菌属、酸杆菌属和Singulisphaera属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推测这些菌可能为菌根辅助菌,协助正红菇与其宿主共生体系的形成。正红菇喜好酸性土壤,土壤pH为3.99-4.55,根际土壤pH、有机碳、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对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特别是pH和有效氮。利用PICRUSt对土壤细菌进行KEGG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主要存在的功能为双组分系统、细菌趋化性、细菌分泌系统、酪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这些代谢通路的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原计划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3-4篇,实际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2篇,CSCD收录3篇;原计划培养研究生2-3名,实际培养博士2名和硕士1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Emmia lacerata SR5 Promotes Michelia macclurei Growth by Enhancing Nutrient Uptake and Regulating Morphology
Emmia lacerata SR5通过增强养分吸收和调节形态促进含笑生长
  • DOI:
    10.1007/s42729-021-00707-6
  • 发表时间:
    2021-12
  • 期刊: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Xueyu Pan;Jingying Liang;Jinhua Zhang;Ying Liu;Junfeng Liang;Jie Song;Yanliu Chen
  • 通讯作者:
    Yanliu Chen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and genome annotation of the wild edible mushroom, Russula griseocarnosa
野生食用菌红菇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注释
  • DOI:
    10.1016/j.ygeno.2019.04.012
  • 发表时间:
    2020-01-01
  • 期刊:
    GENOMICS
  • 影响因子:
    4.4
  • 作者:
    Yu, Fei;Song, Jie;Lu, Junkun
  • 通讯作者:
    Lu, Junkun
Morphology and phylogeny reveal Russula subpunctipes sp. nov., from southern China
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揭示红菇亚点状。
  • DOI:
    10.11646/phytotaxa.459.1.2
  • 发表时间:
    2020-09
  • 期刊:
    Phytotaxa
  • 影响因子:
    1.1
  • 作者:
    JIE SONG;BIN CHEN;JUN-FENG LIANG;HAI-JIAO LI;SHENG-KUN WANG;JUN-KUN LU
  • 通讯作者:
    JUN-KUN LU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veal the new species Russula pallidula from China
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中国新种红菇 (Russula pallidula)
  • DOI:
    10.12905/0380.sydowia71-2019-0001
  • 发表时间:
    2019-03-19
  • 期刊:
    SYDOWIA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Chen, Bin;Jiang, Xumeng;Lu, Junkun
  • 通讯作者:
    Lu, Junkun
中国西南红菇属2个新记录种
  • DOI:
    10.13323/j.cnki.j.fafu(nat.sci.).2021.05.018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彬;姜旭萌;宋杰;梁俊峰
  • 通讯作者:
    梁俊峰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A new species of Lepiota (Agaricace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中国西南地区木犀科植物一新种
  • DOI:
    10.5248/117.359
  • 发表时间:
    2011-07
  • 期刊:
    mycotaxon 117: 359-363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俊峰
  • 通讯作者:
    梁俊峰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白木香结香部位真菌多样性研究
  •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11.039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热带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杰;张宁南;张钟慧;周再知;梁俊峰;陆俊锟
  • 通讯作者:
    陆俊锟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菌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超;梁俊峰;周光益;康丽华;吴仲民
  • 通讯作者:
    吴仲民
Two new taxa close to Lepiota cristata from China
来自中国的两个与Lepiota cristata接近的新类群
  • DOI:
    10.5248/116.387
  • 发表时间:
    2011-04
  • 期刊:
    mycotaxon 116: 387-394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俊峰
  • 通讯作者:
    梁俊峰
中国环柄菇属分类检索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菌物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俊峰
  • 通讯作者:
    梁俊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梁俊峰的其他基金

中国红菇属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 批准号:
    32370018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红菇属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
  • 批准号:
    31570544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6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