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残体在棕壤中的激发效应、赋存形态及其供氮能力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7129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0.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Crop residue return to soil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keep and enhance organic matter level and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China. Whil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decomposed components in soil and aggregates and the capability of supplying nitrogen after the maize residues (root, stalk and leaf) have been separately added to the typical dryland soil. Based on a long-term experiment site,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brown earth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role of maize residues addition to soil using the methods of 13C15N dual labeling and biomarker. (1)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ll b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CO2 emission and differentiate its source by 13C trace, to explore the priming 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residu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2) An in-situ experiment will b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key compone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uch as lignin, amino acid, and amino sugar)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13C and 15N in these components in soil and aggregates after the maize residues addition,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e-derived C and N and these organic compounds in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s. (3) In the in-situ experiment, this project will also analyze the 15N and total N contents in the next-stubble maize root, stalk, leaf, and seed after harvest, to evaluate the availability and supplying capability of nitrogen from the added residues.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bases for promo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structure in dryland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及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然而,旱田土壤新加入玉米残体(根、茎、叶)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氮转化、分解产物的赋存形态及其供氮能力尚缺乏系统研究。本项目以棕壤为对象,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碳氮同位素(13C+15N)双标记和生物标示物等技术,对玉米残体添加后的行为及作用进行研究。1)利用室内培养,监测玉米残体添加后土壤CO2的排放,通过13C区分其来源,明确不同玉米残体的矿化特征及其对土壤碳的激发效应;2)利用田间原位实验,对添加双标记残体的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质关键组分(木质素、氨基糖、氨基酸等)进行检测,并根据其中13C15N同位素丰度变化,明确外源碳氮及这些化合物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3)通过分析后茬玉米根、茎、叶、籽粒及土壤中15N含量,明确玉米残体在棕壤中的供氮能力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将为东北旱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与结构改善提供依据。

结项摘要

研究背景及内容。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及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但旱田土壤新加入玉米残体(根、茎、叶)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氮转化、分解产物的赋存形态及其供氮能力尚缺乏系统研究。该项目以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碳氮同位素(13C+15N)双标记和生物标示物等技术,开展以下研究:①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玉米残体的矿化特征及其对土壤碳的激发效应;②利用田间原位试验研究双标记玉米残体碳氮及这些化合物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③利用田间原位试验研究玉米残体氮(根、茎、叶)供氮能力和生物有效性。.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①玉米根茎叶源碳的矿化率在低肥力棕壤中为63.0% -67.4%,在高肥力中为54.2%-61.7%,并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明确了肥力水平和培养温度对棕壤有机碳具有明显的激发效应。②玉米残体添加增加了土壤中>2 mm和2~1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其中低肥力土壤平均增加38.52%,高肥力土壤平均增加16.67%;高肥力添加茎叶土壤中>2 mm和2~1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高于添加根茬处理;添加玉米残体增加了真菌磷脂脂肪酸所占比例,而降低了革兰氏阳性菌磷脂脂肪酸的比例;土壤肥力和玉米残体类型显著影响玉米残体碳对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碳库的贡献。③玉米残体氮对高肥力土壤总氮的贡献明显低于低肥力土壤(2.0% vs. 3.6%),但回收率较高(23.5% vs.12.8%)。高肥力土壤中秸秆比根系更能增加植株中氮的利用率。低肥力土壤中残体残留氮和氮的回收率为60.7–108.5% 和9.6–25.8%,高于高肥力土壤。总残留氮的回收率差异不大,高肥力土壤能增加残留氮的利用率,尤其是秸秆中的氮;低肥力土壤更能促进残体氮在土壤中残留,尤其是根系氮。土壤肥力水平和残体类型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玉米残体氮的分配。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东北旱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与结构改善提供依据。.发表论文与人才培养。共发表基金署名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9篇(中科院分类一区6篇,二区3篇,累计影响因子37.5),中文核心论文10篇,编写专著1本;培养博士6名、硕士5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不同肥力棕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对外源玉米残体氮的响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英德;丁雪丽;李双异;孙良杰;高晓丹;谢柠桧;金鑫鑫;白树彬;孙海岩;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地膜覆盖与施氮肥对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 DOI:
    10.19336/j.cnki.trtb.2018.04.2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海岩;安婷婷;谢柠桧;李双异;付时丰;吕欣欣;程娜;闫贺明;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Impact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and fertilize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traw derived nitrogen in a soil-plant system based on N-15-labeling
基于N-15标记的地膜覆盖和肥料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秸秆氮分布的影响
  • DOI:
    10.1016/j.geoderma.2017.12.02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Geoderma
  • 影响因子:
    6.1
  • 作者:
    Zheng Lihong;Pei Jiubo;Jin Xinxing;Schaeffer Sean;An Tingting;Wang Jingkuan
  • 通讯作者:
    Wang Jingkuan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土壤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汪景宽;徐英德;丁凡;高晓丹;李双异;孙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阳;张维俊;葛壮
  • 通讯作者:
    葛壮
Carbon stabilization in aggregate fractions responds to straw input levels under varied soil fertility levels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骨料部分的碳稳定性对秸秆投入水平的响应
  • DOI:
    10.1016/j.still.2020.104593
  • 发表时间:
    2020-05
  • 期刊:
    Soil & Tillage Research
  • 影响因子:
    6.5
  • 作者:
    Xiangru Xu;Sean Schaeffer;Zhuhe Sun;Jiuming Zhang;Tingting An;Jingkuan Wang
  • 通讯作者:
    Jingkuan W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土壤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谢柠桧;安婷婷;李双异;孙良杰;裴久渤;丁凡;徐英德;付时丰;高晓丹;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07-110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汪景宽;刘顺国;李双异
  • 通讯作者:
    李双异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 DOI:
    10.19336/j.cnki.trtb.2019.03.1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旭;李双异;彭畅;张维俊;葛壮;安婷婷;薛振亚;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Cu~(2 )和Zn~(2 )在土壤电场中的极化对黑土胶体凝聚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高晓丹;徐英德;张广才;张昀;李嵩;李少博;安雨鑫;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模拟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慧屿;李双异;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汪景宽的其他基金

东北高产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理想特征及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
  • 批准号:
    42277321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东北高产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理想特征及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植物残体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过程及新形成有机质的稳定性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2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演变、平衡点预测及固碳潜力估算
  • 批准号:
    41171237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长期地膜覆盖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平衡点的影响
  • 批准号:
    40871142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东北主要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生物有效性及周转的研究
  • 批准号:
    40571089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