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结构演变与页岩气成藏效应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72155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7.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aking the organic-rich shale & argillite in Longmaxi Formation of Upper-Middle Yangtze region as the example, this project concentrat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evolution of micropo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s in shale-gas reservoirs. By taking the step of field study - experiment -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ng the samples by mercury porosimetry, low-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SEM/FESEM,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 work out 8 factors: effective thickness, depth of burial,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gas saturation, brittleness, porosity,tectonically reworked intensity.Based on the key elements, and taking further research o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through diagenesis, sturcture of nano-pore in clay mineral and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 during thermal maturity, distribution of gas in reservoir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hree statements: free, absorbed, dissolved gas,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history and thermal history as well as source - reservoirs reconstruction character, combining with inversion of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ose factors involve in the developing of pore structure, as well as building the deposition - diagenesis, structural - thermal evolution model, and finding 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occurrence of shale gas and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in source rock, furthermore their influence on shale gas accumulation.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how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works on the forming - accumulation - enrichment of shale gas, so as to predict the positive area and arrange the strategy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围绕页岩微孔结构演变与页岩气成藏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为对象、以野外调查-实验测试-理论分析为思路,借助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等先进测试技术,以页岩有效厚度、埋藏深度、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含气饱和度、岩石脆度、孔隙度、构造改造强度等成藏"八度"要素研究为基础,通过研究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演化过程、粘土矿物与有机质微(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有机质热成熟生烃演化、气体赋存空间与游离、吸附和溶解等"三态"方式,及构造-热史演化与源-储改造特征等内容,结合孔隙结构演化过程反演,重点研究其与孔隙结构演变的关系,构建沉积-成岩、构造-热演化和页岩气赋存与孔隙结构演变间的耦合关系及对页岩气成藏效应的影响,揭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孔隙结构演变与页岩气生成-赋存-富集等核心成藏机理,为页岩气有利区带科学预测和勘探开发战略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结项摘要

本次研究针对中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化分析、古生物识别和储层物性测试,结合室内数值模拟,对研究区龙马溪组微孔结构演变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展开系统研究。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在系统阐明研究区沉积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定性-半定量界定了有机质孔、粒内孔及粒间孔的形貌与孔径特征,并结合孔隙形貌及结构特征,对页岩储集空间类型进一步分类。同时借助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联合表征,对页岩微孔结构进行精细定量全尺度表征,揭示了微孔为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2)从生物输入与源岩特征角度揭示笔石生物的发育程度、输入与保存为源岩TOC的主要贡献者。龙马溪组底部发育大量笔石化石,且笔石体有机质微孔结构发育,具有较高面孔率,连通性较高,开放性好,且笔石体叠层分布形成的微观层间间隙连通性较好,对页岩气赋存富集均有积极贡献;(3)通过页岩物质成分分析结合储层微孔结构发育特征,阐明页岩微孔缝结构发育的物质成分控制规律,并结合不同成因类型孔隙影响因素,阐释了页岩在地质历史埋藏过程中随成岩热演化条件改变,不同孔隙演化模式。进一步结合高压甲烷吸附实验结果,揭示微孔对吸附态页岩气起到控制作用;(4)基于页岩储层微孔结构物理测试参数,依据分子势能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不同孔径下页岩吸附态与游离态气体的耦合关系,进一步阐明吸附态页岩气主要赋存与微孔之间;(5)利用野外实测地质剖面、钻井资料,结合PetroMod盆地演化模拟软件,分析得到渝东南地区和涪陵地区龙马溪组暗色页岩进行沉积埋藏史、生烃演化史。在次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实验对目的层饱水样品进行测试,研究构造改造过程中不同温压条件对孔隙结构演化的控制作用。同时,从能量动态平衡角度阐明页岩成藏能量动态平衡过程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机制,揭示后期构造抬升是的储层弹性能随地层压力降低而迅速减小,从页岩系统能量平衡角度分析可为筛选有利区提供可靠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omparison of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and organic nanopore structure withi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hale
海相和陆相页岩有机质赋存状态及有机纳米孔结构比较
  • DOI:
    10.1016/j.jngse.2016.04.040
  • 发表时间:
    2016-05
  • 期刊: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影响因子:
    --
  • 作者:
    Yanming Zhu;Yang Wang;Wei Kang;Shangbin Chen
  • 通讯作者:
    Shangbin Chen
浙西荷塘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付常青;朱炎铭;陈尚斌
  • 通讯作者:
    陈尚斌
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阳;朱炎铭;陈尚斌
  • 通讯作者:
    陈尚斌
Correction for and Geologic Significance of the Abnormal Adsorption of Methane to Shales
页岩异常吸附的修正及其地质意义
  • DOI:
    10.1080/10916466.2014.912663
  • 发表时间:
    2014-11
  • 期刊:
    Petroleum Science &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5
  • 作者:
    Han Zhang;Yanming Zhu;Shangbin Chen;Lin Hu
  • 通讯作者:
    Lin Hu
页岩气超临界状态吸附模型及其地质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侯晓伟;王猛;刘宇
  • 通讯作者:
    刘宇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沁水盆地压裂裂缝展布及对煤系“三气”共采的指示意义
  • DOI:
    10.13247/j.cnki.jcumt.000446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侯晓伟;朱炎铭;付常青;刘娇男
  • 通讯作者:
    刘娇男
开平煤田构造曲率与煤层气赋存特征
  • DOI:
    10.13301/j.cnki.ct.2015.11.045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煤炭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刚;朱炎铭;侯晓伟;崔兆帮
  • 通讯作者:
    崔兆帮
断裂体系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以滇东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为例
  • DOI:
    10.13225/j.cnk.jccs.2020.1645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向杰;陈尚斌;王阳;蒋天国;薛晓辉;王笑奇;朱炎铭
  • 通讯作者:
    朱炎铭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7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沉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迪斐;郭英海;朱炎铭;Geoff Wang;刘静;崇璇;张敬霞
  • 通讯作者:
    张敬霞
低煤级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机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伍;朱炎铭;陈尚斌;司庆红
  • 通讯作者:
    司庆红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朱炎铭的其他基金

低阶煤热解大分子结构裂解产氢的分子级作用机理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61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成藏的构造-热力作用效应
  • 批准号:
    41872132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对甲烷吸附的分子级作用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1472135
  • 批准年份:
    2014
  • 资助金额:
    1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煤中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与二次生烃动力学研究
  • 批准号:
    41072117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