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水海盆晚新生代有孔虫古海洋学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7604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3.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This proposal targets on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recovered at Site U1433 from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deep basin during IODP Expedition 349. It will employ microfossil biostratigraphy,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organic biomarkers and other analyses to systematical study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paleocean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lcareous sediments characterized by foraminifera 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s below CCD. We anticipate that the current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ill be refined, the origin of marine calcareous components will be recovered, and deep water flow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ill be revealed.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investigating the transport,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calcareous components in the deep sea turbidites, and probe into the tele-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events. This proposal will study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basin from a paleontological angle, and its outcome will sure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water sedimentology in China.
本申请针对南海深水海盆IODP349航次U1433站晚新生代沉积岩芯,通过运用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学、有孔虫组合、氧碳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生物标志物等实验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以有孔虫组合为代表的钙质沉积物在CCD以下深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预期将细化沉积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恢复不同时期海相钙质沉积物质的来源,揭示南海深水海盆水流活动与沉积环境演化过程。重点查明浊流沉积层中钙质组分的搬运、堆积与保存机制,探讨这些沉积特征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事件的联系。本研究将从古生物记录角度研究南海深水海盆上新世以来深水沉积环境演化历史,揭示南海作为边缘海的深水沉积特色,为推动我国深海沉积学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结项摘要

本项目研究南海深水海盆西南部IODP U1433站上部0-300 m近420样品中的有孔虫壳体分布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有孔虫是深海沉积物的主要组分,富含古环境变化信息,因此被公认为古海洋研究的重要材料。U1433站水深4379 m,远超位于3500m的 CCD。沉积物为泥质、砂质及钙质混合体,具典型的深海浊流沉积特征。结合古生物、古地磁和颜色反射率的年龄框架指标,初步认定本段岩芯年龄涵盖0~2.23 Ma。结果显示,有孔虫丰度变化很大,个体普遍较小,分选好,分布不持续,常见钙质底栖和浮游属种,偶见渐新世-中新世等老地层浮游个体。不同沉积层之间相对应的有孔虫特征往往不对称,冰期间冰期特征也不明显,基本属远端浊流沉积。根据有孔虫分布,可识别17个浊积层组,标志超冰期尺度的浊流活动大事件。黏土矿物组分主要含伊利石(30-70%)、蒙脱石(30-60%)和高岭石(5-20%),与现代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结果一致,标志以台湾-吕宋-中南半岛等物源区组成的多源混合体。这些远源物质可能经过多次搬运,最后以浊积物的形式堆积于南海中央海盆。这些浊积层从东北U1431站向西南U1433站增厚,沉积速率也更高,充分体现南海深水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动直接控制着中央海盆浊流沉积的结果。有孔虫组合最大变化发生在1.2-0.9 Ma期间,钙质壳包括浮游属种从常见变成少见甚至不见,而胶结壳则在0.9 Ma之后含量增加,同时老地层浮游属种也开始偶尔出现,表明深水流变化和浊积作用增强,推测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有关,至于是否同期受到巴士海峡海褴上升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所用浊积物样品缺乏足量有孔虫个体,没能开展氧碳同位素测试和生物标志物测试,没法按计划收集高分辨率证据来探讨南海中央海盆短尺度沉积的演化,期待将来工作有所突破。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O2-Induced Decoupling of Tropical Surface and Thermocline Water Temperature at the Onset of Interglacials
间冰期开始时二氧化碳引起的热带表面和温跃层水温的解耦
  • DOI:
    10.1029/2020gl088805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Dong Liang;Zhang Xu;Jia Guodong;Du Yan;Li Li;Li Qianyu
  • 通讯作者:
    Li Qianyu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for upper Miocene sed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entral basin: Evidence from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南海中部盆地上中新世沉积物的沉积机制:来自钙质超微化石的证据
  • DOI:
    10.1016/j.marmicro.2019.101768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 影响因子:
    1.9
  • 作者:
    Zhou Xinquan;Lyu Xuan;Liu Chuanlian;Liu Zhifei;Li Qianyu;Jin Xiaobo;Zhang Hongrui;Dadd Kelsie
  • 通讯作者:
    Dadd Kelsie
南海中央海盆更新世以来浊流沉积层的有孔虫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 DOI:
    10.16087/j.cnki.1000-0674.2018.04.01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微体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井双;李前裕
  • 通讯作者:
    李前裕
Calcareous nannofossi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 spread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during Eocene-Oligocene
始新世-渐新世南海盆地扩张过程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变化
  • DOI:
    10.1016/j.jseaes.2019.103963
  • 发表时间:
    2019-10
  • 期刊: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Ma Ruigang;Liu Chuanlian;Li Qianyu;Jin Xiaobo
  • 通讯作者:
    Jin Xiaobo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刘传联;成鑫荣;陈木宏;翦知湣;孙湘君;汪品先;王汝建;郑范
  • 通讯作者:
    郑范
Paleogene marine deposition records of rifting and breaku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verview
南海古近纪裂谷和破裂的海相沉积记录:概述
  • DOI:
    10.1007/s11430-016-0163-x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吴国瑄;张丽丽;舒誉;邵磊
  • 通讯作者:
    邵磊
东亚东倾地形格局的形成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寻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简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John Chappell;Takahiro Inoue;Yoshiki Saito;贾军涛;郑洪波;杨守业;周祖翼;贾健宜;刘志飞;李上卿;汪品先;王家林
  • 通讯作者:
    王家林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钟广法;李保华;王吉良;李前裕;成鑫荣;周祖翼;汪品先
  • 通讯作者:
    汪品先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沉积环境及物源突变事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施和生;庞雄;邵磊;李前裕;陈长民;乔培军
  • 通讯作者:
    乔培军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前裕的其他基金

微体化石和沉积指标用于追踪南海北部渐新世构造事件和深水环境演变
  • 批准号:
    91228203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2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记录中的季风变化信息
  • 批准号:
    41076017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阶段性形成的古海洋学特征
  • 批准号:
    40576031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3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