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化石和沉积指标用于追踪南海北部渐新世构造事件和深水环境演变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91228203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 资助金额:
    2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3.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is project is intended to study Eocene and Oligocene bio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 structure in oil and gas wells and at ODP Site 1148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oraminifera, nannofossils, spore and pollens,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s, stable isotopes and total carbon content in cores, sidewell cores and dredged samples will b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related lithofacies, seismic and log data from different basins and the outcropped sections in Taiwan for establishing third-order or finer scale sequence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sea level curves. Based on new standard ages of diagnostic species and seismic profiles, we will determine the age and distribution of main Oligocene unconformities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sequences in studied basi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unconformities on tectonic events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 response of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to tectonic events and sea level change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 to deep basin development will be clarified. We will focus on the late Oligocene event at 25-23 Ma, which will be tracked using sequence biostrigraphic and sediment proxies. To analyze systematically the natur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ligocene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better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deep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研究南海北部盆地油气钻孔和ODP1148站的始新世至渐新世的生物地层及其沉积结构,利用岩芯、井壁芯和岩屑材料分析有孔虫、钙质超微、孢粉和藻类组合、稳定同位素、有机碳含量,结合岩相、地震和测井资料,对比不同盆地和台湾出露的沉积剖面,建立3级至4级生物层序地层框架,建立海平面变化曲线,依据最新标准生物事件年龄和地震剖面,确认南海北部渐新世主要不整合面的年龄和分布范围,确认不同时代地层在不同盆地的完整程度,分析这些不整合面所反映的构造事件类型,探讨微体化石群响应构造事件和海平面变化的特征及其与深水海盆演化的联系。重点分析发生在晚渐新世25-23Ma的重大构造事件,利用生物层序和沉积记录追踪这些重大构造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分析渐新世南海的本质,为系统探讨南海早期深水环境演化历史提供新的生物层序地层证据。

结项摘要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ODP/IODP和石油钻孔样品中的微体化石和地球化学等沉积指标,对南海开裂前后的长尺度海洋活动的年龄与规模有如下新认识.(1)“古近纪中国海”是6千万年前相连东海南部和台湾地区的一条海槽,是古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四千两万年前后这些区域开始分异,海洋环境西移到南海东部地区,随后逐步演化出早期南海。(2)南海的破裂具明显的阶段性和西移性,在40-37Ma左右只限于台湾与台西南盆地一带; 34Ma开始深入南海中部,导致大规模海底扩张和区域沉降。(3)本区的海平面变化在百万年(三级)旋回上与全球模式相一致,但幅度不同。最高海平面出现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是区域热沉降的结果。(4)南海底流在一千万年前完全受太平洋底流控制,阶段性明显,21-16Ma和15.5-10Ma发生两期强通风现象,与南极底层水增强有关;10Ma之后受区域构造活动调控明显,特别是吕宋岛弧/巴士海峡逐步形成导致南海逐渐关闭的影响。(5)现代型南海底层水三百万年左右开始发育,在一百万年前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可能由于巴士海榄上升至如今深度而完全受制于太平洋中层水。(6)碎屑锆石定年不仅可以用于追索沉积物源,其最小年龄则是沉积物最早沉积年龄的良好指标;首次使用该方法成功确认IODP U1435A孔的砂岩层属中晚始新世沉积;约42Ma年龄点的相对集中反映了南海破裂前最后一期强岩浆活动。(7)深水与浅水区不同的碳酸盐堆集建造反映了边缘海碳酸盐体系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是晚中新世珊瑚礁生长衰退但中陆坡碳酸钙含量增高,但到底是反映了不同水深碳酸钙分布的补偿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研究。(8)分子化合物指标也可以应用于浅水珊瑚礁地层环境分析,得出的大趋势可信但有些绝对值不合理, 原因可能是按照其它环境所设置的计算公式参数不可靠,有待将来工作修改。这些新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南海演化历史更准确的了解, 为进一步开展南海科学研究和油气探勘提供理论指导。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4)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aleogene marine deposition records of rifting and breaku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verview
南海古近纪裂谷和破裂的海相沉积记录:概述
  • DOI:
    10.1007/s11430-016-0163-x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吴国瑄;张丽丽;舒誉;邵磊
  • 通讯作者:
    邵磊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260 ka
近260ka以来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 DOI:
    10.1016/j.palaeo.2013.09.010
  • 发表时间:
    2013-12
  • 期刊: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ao, M;Wang, P;Li, L;Li, Qianyu
  • 通讯作者:
    Li, Qianyu
Data report: Oligocene foraminifers and stable isotopes from IODP Hole U1435A
数据报告:IODP 孔 U1435A 中的渐新世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
  • DOI:
    10.14379/iodp.proc.349.201.2016
  • 发表时间:
    2015-03
  • 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 影响因子:
    --
  • 作者:
    Qianyu Li;Xinrong Cheng;Jingshuang Chen;Jianming Xu
  • 通讯作者:
    Jianming Xu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respons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南海北部沉积特征对珠江演化的响应
  • DOI:
    10.1144/sp429.2
  • 发表时间:
    2016-05
  • 期刊: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Peijun Qiao;Meng Zhao;Qianyu Li;Mengshuang Wu
  • 通讯作者:
    Mengshuang Wu
Biomarker-derivedphytoplankton community for summer monsoon reconstructionin the western SouthChina Sea
南海西部夏季风重建的生物标记衍生浮游植物群落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Deep-Sea Research II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 Li;Qianyu Li;Juan He;Hui Wang
  • 通讯作者:
    Hui W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刘传联;成鑫荣;陈木宏;翦知湣;孙湘君;汪品先;王汝建;郑范
  • 通讯作者:
    郑范
东亚东倾地形格局的形成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寻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简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前裕;John Chappell;Takahiro Inoue;Yoshiki Saito;贾军涛;郑洪波;杨守业;周祖翼;贾健宜;刘志飞;李上卿;汪品先;王家林
  • 通讯作者:
    王家林
南海中央海盆更新世以来浊流沉积层的有孔虫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 DOI:
    10.16087/j.cnki.1000-0674.2018.04.01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微体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井双;李前裕
  • 通讯作者:
    李前裕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钟广法;李保华;王吉良;李前裕;成鑫荣;周祖翼;汪品先
  • 通讯作者:
    汪品先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沉积环境及物源突变事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施和生;庞雄;邵磊;李前裕;陈长民;乔培军
  • 通讯作者:
    乔培军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前裕的其他基金

南海深水海盆晚新生代有孔虫古海洋学
  • 批准号:
    41776046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记录中的季风变化信息
  • 批准号:
    41076017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阶段性形成的古海洋学特征
  • 批准号:
    40576031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3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