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升温对高原喀斯特土壤生化特征的影响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67061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606.森林土壤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Seasonal and diurnal asymmetric warming is one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global warming. However, if this feature is not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studying effects of global changes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t probably cause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se researches.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with highly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can sensitively reveal the evolution tendencies and response mechanisms of soil ecosystems to global warming. . With utilization of the Fiel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pplied with infrared radiator heating method, successfully pre-researched by our team, this project will be subjected to secondary forest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s in plateau Karst of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using combined methods of real-time monitoring, location experiment, and 3-years field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annual dynamics of soil microflora,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ponents and groups,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microbe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strengths of soil biochemical processes and carbonatite surface issolution will be studied. Responses and interannual change rules of soil biochemical features in Karst region to seasonal and diurnal asymmetric warming will be also simulated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 Purposes of this project are to predict the evolution tendencies of forest soil ecosystems in plateau Karst to ongoing climate warming, and then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rst ecosystems in southwestern China.
全球变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昼夜非对称升温特征,若在研究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未充分考虑该特征,很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真。土壤生化性质的环境敏感性强,能灵敏地探知全球变暖情景下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与响应机制。. 利用项目组预研的开放式野外精确控温系统(红外线辐射器增温法),以滇东高原喀斯特次生林和石漠化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实时监测、定位试验和野外模拟试验(3年)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区系、根际微生物组成与优势菌分群、土壤微生物功能和结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生化过程强度和碳酸盐岩表面溶蚀特征等生化指标的周年动态特征;模拟季节、昼夜非对称升温对喀斯特土壤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规律。以期科学预测高原喀斯特土壤生态系统在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的演变趋势,为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全球变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昼夜非对称升温特征,若在研究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未充分考虑该特征,很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真。本项目围绕不同升温情景对喀斯特土壤生化特征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规律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以下重要进展:首次将无机碳(碳酸钙)纳入区域升温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研究体系。在理论依据、实际观测、监测方法等不同层面上将无机碳(碳酸钙)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系统研究,定量区分了土壤CO2释放中有机来源和无机来源部分;明确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碳酸钙分解对土壤CO2通量具有重要贡献。我国西南高原喀斯特地区对气候变暖敏感,未来全球变暖将加速该地区土壤CO2的释放。持续升温导致钙质土壤有机和无机来源CO2释放量分别提高了6%~34%和11%~14%。来源于碳酸钙的CO2通量占总通量的28%~34%;揭示了不同升温情景模式对喀斯特碳循环影响的差异。基于短期对称升温并不一定会误估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物理保护能力的影响,但可能会高估全球变暖对喀斯特表层土壤非保护组分有机碳顽固性的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全球变暖对喀斯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主要是高估夏秋季有机来源的CO2通量;探明了区域变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演变趋势。有机来源CO2释放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无机来源CO2释放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弱负相关;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森林凋落物和土壤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效益,云南松林稍差。以上突破,对于科学认识全球变暖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极为关键,尤其是对土壤碳循环,为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依托本项目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 论文3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件;3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职称晋升1人,岗位提升1人。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Asymmetric and Symmetric Warming Induced Stability of Organic Carbon in a Calcareous Soil
不对称和对称变暖导致钙质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性
  • DOI:
    10.2136/sssaj2018.11.044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Zhang Chunhua;Tang Guoyong;Sun Yongyu
  • 通讯作者:
    Sun Yongyu
Contributions of Carbonates to Carbon Dioxide Release From a Calcareous Soil in Response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碳酸盐对实验变暖过程中钙质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贡献
  • DOI:
    10.1097/ss.0000000000000251
  • 发表时间:
    2019-04
  • 期刊:
    Soil Science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unhua Zhang;Yongyu Sun;Guoyong Tang;Fanyan Liu
  • 通讯作者:
    Fanyan Liu
抚仙湖径流区4 种典型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西部林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钟学;奎燕;鲍绍辉;王云瀚;李品荣;唐国勇
  • 通讯作者:
    唐国勇
季节非对称升温对喀斯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
  • DOI:
    10.13227/j.hjkx.20170902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张春华;刘方炎;李昆;马艳
  • 通讯作者:
    马艳
高原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短期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
  • DOI:
    10.13227/j.hjkx.201710068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张春华;刘方炎;马艳
  • 通讯作者:
    马艳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含水量对14C标记秸秆和土壤原有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3): 538-543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童成立;苏以荣*;吴金
  • 通讯作者:
    吴金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通讯作者:
    张春华
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通讯作者:
    张春华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 219-222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
  • 通讯作者:
    童成
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人工恢复植被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彬;唐国勇;李昆;高成杰;刘方炎;王小菲
  • 通讯作者:
    王小菲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唐国勇的其他基金

干热河谷燥红土解磷细菌解磷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 批准号:
    31100462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