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及构造环境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216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0.前寒武纪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uring the late Neoarchean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has long been debated. Apart from voluminous ca. 2.5 Ga rocks, widespread >2.6 Ga rocks are also preserved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and were not extensively modified in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Therefore, western Shandong is an excellent area to study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evolution of late Neoarchean rocks. The proposed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Archean igneous rocks in western Shandong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6 Ga rock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younger, ca. 2.5 Ga assemblages, the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s of metamorphism, anatexis, and deformation at ca. 2.5 Ga. In additi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also will be undertaken on ~2.5 Ga and older rock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eriods of magmatism and to speculate on their possible tectonic environment. SHRIMP U-Pb zircon analyses will be employed to define the age of rock formation,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whereas Hf- and O-in-zircon as well as whole-rock Nd isotopic data will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gma source of igneous rocks and their petrogenesis. All these data will be integrated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Noearchean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roject will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better define the Neoarchean tectonic setting of igneous rocks in western Shandong and will also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nstructing processes of crustal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Neoarchean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will thus be a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early Earth.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的构造环境一直存在争议。鲁西地区除大量2.5 Ga岩石之外,还发育较大规模>2.6 Ga地质体,基本未遭受古元古代末构造热事件影响,是研究新太古代晚期构造环境的理想地区。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鲁西地区>2.6 Ga地质体开展野外调查,确定其空间分布、与2.5 Ga地质体之间的关系及2.5 Ga时变质深熔作用、变质温压条件和变形特点;对2.5 Ga地质体进行详细野外考察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不同期次岩浆作用的关系和成因联系,推断其可能的构造属性;利用锆石SHRIMP定年限定各岩石单元和变形作用的时代;利用锆石O、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Sm-Nd分析限定各岩浆单元的源区。最终限定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晚期可能的大地构造环境。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的构造属性和全球早期地壳演化模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项目试图通过研究鲁西地区>2.6 Ga岩石的空间分布、与2.5 Ga地质体之间的关系以及2.5 Ga时变质深熔作用和变形特点,确定不同期次岩浆作用的形成时代、相互关系和成因联系,最终限定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晚期可能的大地构造环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局部地区的地质填图工作,结合室内锆石SHRIMP 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Nd同位素分析、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表壳岩主要分为新太古代早期(2.7-2.75 Ga)和新太古代晚期(2.5-2.56 Ga)两期,前者以玄武质岩石为主,后者以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为主;(2)新太古代早期表壳岩中广泛发育变形程度不同的枕状构造,构成目前华北克拉通已知最大规模的太古宙枕状玄武岩。其地球化学可以明显分为N-MORB和E-MORB两类,两者记录的是原始地幔的差异,表明在2.7 Ga鲁西地区已经存在明显的地幔分异。(3)在鲁西地区识别出2.6 Ga和2.5 Ga两期变质深熔作用,最终完成了鲁西地区的稳定化。并在2.5 Ga富钾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早期TTG和变玄武岩的包体。它们记录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地壳从早期以玄武质为主的洋壳和以TTG为主的不成熟陆壳向成熟陆壳的转变。(4)在济南七星台地区识别出新太古代晚期两期变形作用的叠加。稍早一期变形以右旋挤压作用为主,受到了后期左旋走滑为主的构造作用叠加。这种变形作用的叠加和碰撞造山带中的变形方式非常类似。(5)发现原划的大规模2.6 Ga上港奥长花岗岩主体为2.7 Ga英云闪长岩,2.6 Ga奥长花岗岩只是以较小规模侵入其中。2.7 Ga的英云闪长岩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变化很大,且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6)鲁西南四海山-店子一带发现保存极好的太古宙末岩浆混合作用,其空间分布具有带状特征,记录了2.51 Ga鲁西地区存在的带状伸展作用。(7)综合各方证据以及与南非太古宙地质进行对比,我们指出在新太古代鲁西地区已经存在较大规模的带状构造,变形样式类似碰撞造山的特征,表明在2.5 Ga左右鲁西地区已经开始发育类似板块构造的机制。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A ca. 2.60 Ga tectono-thermal event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zircon U–Pb–O isotopic evidence: Plume or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process
大约。
  • DOI:
    10.1016/j.precamres.2016.05.016
  • 发表时间:
    2016-08
  • 期刊:
    Precambrian Research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Ren P;Xie HQ;Wang SJ;Nutman A;Dong CY;Liu SJ;Xie SW;Che XC;Song ZY;Ma MZ;Liu DY;Wan YS
  • 通讯作者:
    Wan YS
Two orogenic events separated by 2.6 Ga mafic dykes in the Central Zone, Limpopo Belt, southern Africa
南部非洲林波波带中部地带被 2.6 Ga 基性岩墙隔开的两次造山活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Precambrian Research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Xie HQ;Kröner A;Br;l G;Wan YS
  • 通讯作者:
    Wan YS
吉林安图海沟岩群的解体:地质与锆石年代学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质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颉颃强;万渝生;万渝生;任鹏;李源
  • 通讯作者:
    李源
赣东北蛇绿岩和张村岩群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对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7.04.00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质论评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源;颉颃强;宋志瑞
  • 通讯作者:
    宋志瑞
Geochemistry and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mafic rocks north of Zunhua City, eastern Hebei, North China Craton: Paleoproterozoic gabbro rathen than Neoarchean ophiolite
华北克拉通河北东部遵化市以北基性岩地球化学及SHRIMP U-Pb锆石定年:古元古代辉长岩比新太古代蛇绿岩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Acta Geolog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Xie HQ;Dong CY;Kröner A;Liu SJ;Bai WQ;Liu DY;Wan YS
  • 通讯作者:
    Wan YS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冀东地区~3.8 Ga TTG岩石发现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地质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万渝生;颉颃强;王惠初;李鹏川;初航;肖志斌;董春艳;刘守偈;李源;郝光明;刘敦一
  • 通讯作者:
    刘敦一
辽宁海城炒铁河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 DOI:
    10.1360/csb2010-55-4-5-342
  • 发表时间:
    2010-02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福勤;石玉若;颉颃强;刘敦一;苗来成
  • 通讯作者:
    苗来成
冀东新太古代晚期界岭口闪长岩成因:U-Pb-Nd-Hf-O同位素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09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春艳;王晨;颉颃强;白文倩;万渝生
  • 通讯作者:
    万渝生
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表壳岩重新划分和BIF形成时代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伟;董春艳;颉颃强;马铭株
  • 通讯作者:
    马铭株
华北克拉通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系:锆石SHRIMP U-Pb定年
  • DOI:
    10.1360/zd-2012-42-12-1851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春艳;万渝生;徐仲元;刘敦一;杨振升;马铭株;颉颃强
  • 通讯作者:
    颉颃强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颉颃强的其他基金

冀东地区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期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 批准号:
    41872200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变质洋壳的锆石学研究:以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为例
  • 批准号:
    41203042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