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绒毛菌属及相关类群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47014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101.微生物多样性、分类与系统发育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Tomentella and related 4 genera are the important group in higher macro-basidiomycetes. Species in this group have resupinate fruit bodies which appear arachnoid or pelliculose, and basidiospores with diverse ornaments on surface. Tomentelloid fungi usually inhabit on fallen trunk, or thin- to coarse wood debris. Some of them are saprotrophic species, and the others are proved to be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i recently. They are playing the key roles respectively on nutrition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forest ecosystems. More than 140 species have been legitimately published hitherto known in the world, and most of them were described from boreal-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 of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China spans a huge geographical area with diverse forest types, and is very rich for wood inhabiting fungi. However, only 4 tomentelloid species recorded in China. Thus,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group of fungi in China has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value. The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specimens that have been reserved in the herbarium and will be widely collected. The anatomical method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analysis will be employed during the systematic studie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to describe the new taxonomic units, clarify the phylogenetic status of the specie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pecies of tomentelloid group, evaluate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framework, explore the proper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y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and natural taxonomic system. The expected results will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n species divers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for Tomentella and related 4 genera in China, and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y basis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fungal resources.
绒毛菌属等相关4属真菌是高等大型担子菌中的重要类群,其子实体平伏,呈蛛网状或膜状,担孢子表面具多样纹饰,附着于倒木等枯落物残体上,其中有些种类为腐生类型,有些则在近年来被证明为外生菌根真菌,它们都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能量流动中各自扮演重要角色。该类群真菌全球共描述140余种,多数来自欧亚及北美大陆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我国仅记载4种。我国森林类型多样,该类群真菌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广泛采集我国该类群真菌,结合形态学与多基因序列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描述新分类单元,明确各属种的系统发育地位及相互关系,评价属种划分标准与分类框架,寻找更合理的分类特征和依据,建立更趋科学、符合自然的分类系统。预期研究结果将对我国绒毛菌属及相关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有一个全新认识,为我国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绒毛菌属等相关4属真菌是高等大型担子菌中的重要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能量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对该属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均不深入。本研究对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森林类型中绒毛菌属等相关4属真菌进行了标本采集、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共获取标本2400余号,收集国外该类群种类模式标本、模式产地及其他标本40余份。对获取的该类群真菌标本以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测定并获得ITS、LSU、RBP2、mtSSU等DNA分子序列1000余条,以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RAxML)及Bayes(MrBayes)等方法对序列组进行物种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通过上述对该真菌类群系统研究,基本明确了各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我国该类群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生态分布范围。研究发现并发表一批真菌新分类单元,共建立真菌新属2个,描述并发表真菌新种13种,新组合种1种,中国新记录种4种。这些真菌新属、新物种、新记录种,是对世界菌物学研究的基础性贡献,对深入认识该类群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我国真菌基因资源的保护及经济种类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执行期间实际发表论文共13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2篇,CSCD论文1篇。该项研究已完成计划书中的任务目标。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of Tomentella from Finland
芬兰托门氏菌三个新种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 DOI:
    10.1080/00275514.2018.1474683
  • 发表时间:
    2018-01-01
  • 期刊:
    MYCOLOGIA
  • 影响因子:
    2.8
  • 作者:
    Lu, Xu;Steffen, Kari;Yuan, Hai-Sheng
  • 通讯作者:
    Yuan, Hai-Sheng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es separate Junghuhnia pseudocrustacea sp. nov. (Basidiomycota) from Junghuhnia crustacea complex
分子和形态学分析分离了 Junghuhnia pseudocrustacea sp。
  • DOI:
    10.1127/nova_hedwigia/2018/0497
  • 发表时间:
    2019-02
  • 期刊:
    Nova Hedwigi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Yuan Hai-Sheng;Lu Xu;Qin Wen-Min
  • 通讯作者:
    Qin Wen-Min
A new species of Postia (Basidiomycot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的Postia(担子菌门)新种
  • DOI:
    10.11646/phytotaxa.292.3.9
  • 发表时间:
    2017-01
  • 期刊:
    Phytotaxa
  • 影响因子:
    1.1
  • 作者:
    Yuan Hai Sheng;Mu Yan Hong;Qin Wen Min
  • 通讯作者:
    Qin Wen Min
Hydnaceous fungi of China 6. Four species new to China
中国的苔藓真菌6.中国新发现的4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菌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Yuan Hai-Sheng;Cao Wen-Juan
  • 通讯作者:
    Cao Wen-Juan
Type studies on Amauroderma species described by JD Zhao et al. and the phylogeny of species in China
JD 赵等人描述的黑皮属物种的类型研究。
  • DOI:
    10.5248/130.79
  • 发表时间:
    2015-01-01
  • 期刊:
    MYCOTAXON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Li, Meng-Jie;Yuan, Hai-Sheng
  • 通讯作者:
    Yuan, Hai-She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山西历山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木生真菌(英文)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菌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海生;秦问敏;万县贞
  • 通讯作者:
    万县贞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槭属树木木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魏玉莲;戴玉成;袁海生;郝占庆;王绪高
  • 通讯作者:
    王绪高
海南多孔菌研究 2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贵州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戴玉成;余长军;袁海生;吴兴亮
  • 通讯作者:
    吴兴亮
大小兴安岭针叶树倒木上木腐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生物多样性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崔宝凯;袁海生;周丽伟;何双辉;魏玉莲
  • 通讯作者:
    魏玉莲
槐生拜尔孔菌(槐耳)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菌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雨曦;袁海生
  • 通讯作者:
    袁海生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袁海生的其他基金

云南重要革菌资源多样性的挖掘和保护
  • 批准号:
    U2102220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31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疣孢革菌属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学研究
  • 批准号:
    31970017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Hydnellum和Sarcodon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批准号:
    31770028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皱皮菌科齿孔类群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
  • 批准号:
    31170022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木生真菌小薄孔菌等5属分类和系统学研究
  • 批准号:
    31070023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3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西南地区多孔菌资源和分类研究
  • 批准号:
    30700004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