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掺铒二氧化钛薄膜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37221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207.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With the ever-smaller feature siz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ICs), th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will become the limiting factor to increase the operation speed of ICs and will remarkably increase power consump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replacement of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by optical interconnetion becomes the key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licon-based ICs. Then, the silicon-based light-emitting devices are fundmental to the optical interconnetion.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es of silicon-based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of significance. We have realized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EL) from Er-doped TiO2 film on silicon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his achievement, this project will emphasize on the enhancement of Er-related EL and related mechanism and will explore the pathways to suppress the visilbe EL while to enhance the infrared (1540 nm)EL from Er ions. Aiming to the above subjects, the strategy of co-doping transitional-metal or rare-earth impurity into TiO2:Er film will b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TiO2 host to the Er ions and to increase the excitation cross-section of Er ions. In consequence, the Er-related EL at optical communication wavelength of 1540 nm will be enhanced. Furthermore, the EL mechanism for the TiO2:Er/Si heterostructured devices will be explored.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线宽的不断减小,金属(电)互连将成为集成电路工作速度进一步提升的限制因素,并将显著增加集成电路的功耗。因此,以光互连代替电互连是硅基集成电路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而硅基发光器件则是实现光互连的基本条件。但是,硅是间接禁带半导体,不能作为高效发光材料。因此,研究硅基发光材料与器件具有重要意义。申请人已经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硅基掺铒二氧化钛(TiO2:Er)薄膜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本项目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增强Er电致发光, 探索抑制Er可见电致发光而增强1.54微米电致发光的方法。围绕上述目标,将通过在TiO2:Er薄膜中共掺其它不同类型(过渡金属和稀土)的杂质并结合适当的热处理,改善TiO2:Er薄膜中基体向Er离子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提高Er的激发截面,从而增强Er在光通讯波段1.54微米的电致发光。在此基础上,阐明硅基TiO2:Er薄膜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机制。

结项摘要

硅基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是硅基发光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国际上已报道的硅基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工作中,存在着驱动电压过高、发光易于猝灭以及与现有集成电路工艺兼容型差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实现硅基稀土掺杂氧化物半导体的电致发光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与GaN相比,氧化物半导体的材料成本较低,且其制备工艺更简单,可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与基于氧化硅或氮化硅薄膜的器件相比,硅基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电注入更易实现。. 本项目首先实现硅基稀土掺杂TiO2薄膜器件的低压驱动电致发光,并通过材料改性和器件结构设计等途径对稀土离子电致发光进行调控。通过在TiO2基体中共掺Fe,完全抑制了TiO2:Er/p+-Si 异质结器件的Er可见电致发光而1.54m电致发光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是经Fe深能级中心传递能量激发Er离子发光所致。从能带工程的角度出发,构建ITO/TiO2:RE/SiO2/Si(RE=Eu, Er, Tm, Nd)多层结构器件,利用SiO2隧穿层与TiO2的能带阶差促使热电子的形成,实现了低压(<10V)驱动的热电子碰撞激发稀土离子多色和近红外电致发光。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基于热电子碰撞激发机制的稀土掺杂半导体(如ZnS和GaN等)薄膜发光器件都存在驱动电压很高(一般在几十伏以上,甚至220V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在TiO2基体中共掺Y,显著地提高了稀土电致发光的强度。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不高于650C),实现了由氧空位和稀土离子浓度共同调控TiO2:Eu/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不低于650C),实现了硅基TiO2:Er薄膜发光器件的发光机制的调控,即: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器件电致发光由能量传递激发稀土离子发光机制向热电子碰撞激发稀土离子发光机制转变。本项目还拓宽了稀土离子电致发光的材料体系,基于热载流子碰撞激发稀土离子发光机制,实现了硅基稀土掺杂CeO2薄膜以及硅基Tb4O7薄膜的电致发光。. 本项目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在应用物理领域的著名期刊Appl.Phys. Lett 上发表论文3篇、J. Appl.Phys.上 2篇;在光学领域的著名期刊Opt. Express上 1篇、Adv. Opt. Mater上1篇。此外,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项目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4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erbium-doped CeO2 films on silicon
硅上掺铒 CeO2 薄膜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电致发光
  • DOI:
    10.1063/1.4917224
  • 发表时间:
    2015-04
  • 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影响因子:
    4
  • 作者:
    Lv Chunyan;Zhu Chen;Wang Canxing;Gao Yuhan;Ma Xiangyang;Yang Deren
  • 通讯作者:
    Yang Deren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erbium-doped TiO2 films: Enhancement effect of yttrium codoping
掺铒 TiO2 薄膜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钇共掺杂的增强效应
  • DOI:
    10.1063/1.4966224
  • 发表时间:
    2016-10-28
  • 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 影响因子:
    3.2
  • 作者:
    Jiang, Miaomiao;Zhu, Chen;Yang, Deren
  • 通讯作者:
    Yang, Deren
Green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Tb4O7 films on silicon: Impact excitation of Tb3+ ions by hot carriers
硅上 Tb4O7 薄膜的绿色电致发光:热载流子对 Tb3 离子的冲击激发
  • DOI:
    10.1063/1.4941430
  • 发表时间:
    2016-02
  • 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影响因子:
    4
  • 作者:
    Zhu Chen;Lv Chunyan;Jiang Miaomiao;Zhou Junwei;Li Dongsheng;Ma Xiangyang;Yang Deren
  • 通讯作者:
    Yang Deren
氩等离子体处理增强TiO_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
  • DOI:
    10.14136/j.cnki.issn1673-2812.2017.04.00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高志飞;朱辰;马向阳;杨德仁
  • 通讯作者:
    杨德仁
Ultraviolet-visible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eO2 films on silicon
硅上具有 CeO2 薄膜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紫外-可见电致发光
  • DOI:
    10.1063/1.4914355
  • 发表时间:
    2015-03
  • 期刊:
    Aip Advances
  • 影响因子:
    1.6
  • 作者:
    Lv Chunyan;Zhu Chen;Wang Canxing;Li Dongsheng;Ma Xiangyang;Yang Deren
  • 通讯作者:
    Yang Der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激光脉冲法制备的ZnO薄膜的低阈值电抽运紫外随机激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Acta Phys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李云鹏;金璐;马向阳;杨德仁
  • 通讯作者:
    杨德仁
旋涡气流光整加工机理及受力的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机械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贾月梅;马向阳;汪鸣铮;杨胜强
  • 通讯作者:
    杨胜强
区域品牌的文化认同及内群体偏好的口碑传播效应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软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向阳;白丽群;杨颂
  • 通讯作者:
    杨颂
母乳成分影响婴儿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食品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琦敏;倪娓娓;张欣;李颖;马向阳;杨佳杰;李春;李晓东;李艾黎
  • 通讯作者:
    李艾黎
文化遗产类区域品牌构建——以平遥古城为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秀宏;吴冠伶;马向阳
  • 通讯作者:
    马向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马向阳的其他基金

微电子器件用直拉硅片的基于掺锡的缺陷工程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7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微电子器件用直拉硅片的基于掺锡的缺陷工程
  • 批准号:
    62174145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直拉硅单晶的杂质工程:氮和锗杂质共掺的效应及其应用
  • 批准号:
    61674126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硅基ZnO薄膜发光器件的电抽运随机激射
  • 批准号:
    61176042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MgxZn1-xO合金的波长可调的紫外电致发光器件
  • 批准号:
    60776045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3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掺氮的重掺砷直拉单晶硅中的氧沉淀和空洞型缺陷的研究
  • 批准号:
    50672085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快速热处理(RTP)对大直径掺氮直拉硅片氧沉淀和内吸杂的作用
  • 批准号:
    90207024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3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