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下方多期次俯冲-拆沉的滞留体精细地震学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407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0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7.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with steady western part and broken eastern part is resulted from the multi-stage slab-subductions and lithosphere detachments. In the process, the stagnants of the subducted slabs and detached lithosphere produced by the thermo-chemical effects exist at different depths of the Earth's interior.Study on the detailed seismic structures of the stagnants of subducted slabs and detached lithospher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NCC, the mechanism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the activation of NCC. Based on the former results from seismic tom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tion-migration, the travel-times vs distances of seismic waveform data from China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Japanese Hinet and some transportable seismic arrays with good cross-ray traces in the crust-upper mantle beneath NCC are used to study the velocity anomalies with 3D ray-tracing method.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structural geology, geochemistry, etc, the distributions and properties of subducted and detached stagnants beneath NCC a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gnants in different depths with the structural units at the Earth's surface,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NCC and the processes of multi-stages of subductions and detachments and to give constrai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NCC destruction.
华北克拉通现今稳定的西部块体和被破坏的东部块体的格局源于多期次俯冲-拆沉过程。在此过程中,俯冲板块-拆沉岩石圈经过热-化学作用后成为滞留体存在于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处。俯冲-拆沉滞留体的精细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于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过程及大陆深俯冲机理,乃至对于华北克拉通活化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选用在华北克拉通下方地壳-上地幔内有很好交叉射线路径的国家测震台网和日本高敏感度地震台网(Hinet)及部分中国流动观测台阵地震波形资料,基于三维射线追踪,分析特定震相时-距曲线的局部异常所对应速度异常结构,给出俯冲-拆沉滞留体在华北克拉通下方的不同深度分布及性质,并结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给出存在于不同深度的滞留体与地表特定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为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重要的参考。

结项摘要

华北克拉通相关多次俯冲拆沉残留体在地球深部的存在及异常程度可以解释华北克拉通形成的构造过程。本项目基于三重震相的走时和多频带波形拟合,探测了俯冲拆沉体在地幔中的存在,对地下结构体的速度-厚度权衡问题提供了有效约束。老的俯冲板块在上地幔中的残留相对比较弱,在既有观测数据范围内识别有相当的困难,在数据中有效信息提取需要特别仔细。通过本项目的工作,我们发现研究区域下方俯冲的海洋板块进入地球深部,在地幔转换带中存在着滞留体,同时俯冲板块进入地幔转换带中也导致了地幔转换区顶部低速层的出现。目前分析的结果看,岩石圈范围内一定深度范围内低速结构体,而地幔转换区存在着老的俯冲拆沉体,且地幔转换区顶部的低速层分布与俯冲拆沉体形成过程中的脱水有相当的关联。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过渡带的速度结构
  • DOI:
    10.1016/j.tecto.2017.08.009
  • 发表时间:
    2017-11
  • 期刊:
    Tectonophysics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Guohui Li;Ling Bai;Yuanze Zhou;Xiaoran Wang;Qinghui Cui
  • 通讯作者:
    Qinghui Cui
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探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高雅健;崔辉辉;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华北克拉通东部滞留板块下方低速异常的地震三重震相探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崔辉辉;周元泽;石耀霖;王晓冉;李国辉
  • 通讯作者:
    李国辉
Seismic Constraints on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 Beneath the Izu-Bonin A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Oceanic Lithospheric Thinning
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地震约束:对大洋岩石圈减薄的影响
  • DOI:
    10.1007/s00024-018-1783-3
  • 发表时间:
    2018-01
  • 期刊: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Qinghui Cui;Rongqiang Wei;Yuanze Zhou;Yajian Gao;Wenlan Li
  • 通讯作者:
    Wenlan Li
Seismic detection of the X-discontinuity beneath the Ryukyu subduction zone from the SdP conversion phase
SdP 转换阶段琉球俯冲带下方 X 不连续面的地震探测
  • DOI:
    10.26464/epp201802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Cui Qinghui;Li Wenlan;Li Guohui;Ma Maining;Guan Xiaoyu;Zhou Yuanze
  • 通讯作者:
    Zhou Yuanze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汤加斐济地区300km间断面的SdP转换波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谢彩霞;周元泽;王卓君;欧东新
  • 通讯作者:
    欧东新
南海北部壳幔结构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指示
  • DOI:
    10.6038/pg2021ee0073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文兰;周元泽;崔清辉
  • 通讯作者:
    崔清辉
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地震学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崔辉辉;高雅健;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下扬子克拉通地幔转换带顶部低速层初探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国辉;眭怡;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利用三重震相探测中国东部海域410km深度低速层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眭怡;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周元泽的其他基金

基于重复地震波形和背景噪声时变特征的川滇主要断层孕震过程研究
  • 批准号:
    42074103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9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构造结俯冲板块顶部低速薄层结构的对比研究
  • 批准号:
    41874109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西太平洋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形态及其性质研究
  • 批准号:
    41274092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盲反褶积技术在地幔间断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批准号:
    41074065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5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下地幔间断面研究
  • 批准号:
    40674053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西太平洋俯冲地区地幔间断面起伏与结构研究
  • 批准号:
    40204004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2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