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饮食习惯下食品中汞的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120704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4.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607.环境毒理与健康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Consumption of foods such as fish, rice and marine mammal is the major mercury (Hg) exposure pathway to most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regulate human exposure to Hg, several international agencies established tolerable weekly intakes of Hg and MeHg. The current limits are mostly set for raw products, but most of food normally cooked befor consumption with other food stuffs. The effects of dietary habits (cooking processes and foods components) on Hg levels, speciation and bioaccessibilty had been studied: cooking of rice effectively converted most of CH3HgCys to other forms of MeHg; cooking significantly modified Hg bioaccessibilty in fish compared to uncooked fish; the co-ingestion of phytochemical-rich foods such as green tea, black tea,coffe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Hg bioaccessibilty during digestion of cooked and uncooked fish. But only a few studies addressed the bioaccessibilty of Hg in raw and cooked food, few studies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Chinese dietary habits on the Hg bioaccessibilty of food, it is not clear that Hg form in seafood transformed in cook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hinese cooking processes and food components on speciation and bioaccessibility of Hg in seafood and rice, discuss the effects of Hg transformation with different cooking processes on Hg bioaccessibility in seafood.
食物作为人体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汞的含量、形态以及生物可给性备受关注。目前关于食品摄入汞健康风险评价多数是基于食品生材料中总汞或者甲基汞的浓度计算的,但是实际的食品汞暴露情景是食品通过烹饪加工、经口摄入在胃肠中被吸收后才进入人体的。研究证明不同烹调方式对食品中汞的形态和生物可给性具有一定影响:大米在煮熟后汞形态有一定变化;鱼肉在经过蒸、煎、炸、煮烹调后生物可给性变化较大,其变化受到食品材料和烹调方式的影响;此外不同食材包括绿茶、咖啡等对生食品或烹调后食品中汞的生物可给性影响较大。但是目前关于烹调后食品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较少,不同烹调方式下汞的形态变化特征尚不明确、生物可给性变化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项目将从中式饮食习惯的特征出发,研究中式烹调方式和食材下大米及海产品中汞形态变化特征和生物可给性,分析烹调后食品中汞形态变化对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探讨烹调前后汞的生物可给性变化的机理。

结项摘要

食物作为人体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汞的含量、形态以及生物可给性备受关注。目前关于食品摄入汞健康风险评价多数是基于食品生材料中总汞或者甲基汞的浓度计算的,但是实际的食品汞暴露情景是食品通过烹饪加工、经口摄入在胃肠中被吸收后才进入人体的。研究证明不同烹调方式对食品中汞的形态和生物可给性具有一定影响。但是目前关于烹调后食品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较少,不同烹调方式下汞的生物可给性尚不明确、生物可给性变化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项目从中式饮食习惯的特征出发,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分析不同烹调方式前后大米和海产品中汞的浓度变化特征,并利用体外实验研究烹调前后大米以及不同海产品中汞的生物可给性,评价大米和海产品中汞摄入的健康风险,探讨烹调后汞生物可给性变化的机理。项目主要内容基本按计划实施,主要研究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和变动,仅根据砷和汞测试方法的相似性和两者的对比性,增加了部分大米和海产品中砷的生物可给性相关研究内容。在本项目执行期间,主要成果包括分析了大米和海产品中汞和砷含量特征、研究了烹调前后大米和海产品中汞和砷的生物可给性、评价了大米和海产品等食品汞和砷摄入的健康风险并且探讨了大米和海产品中汞和砷的生物可给性变化机理。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食品烹调处理过程中砷的浓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生态毒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永龙;任秀文;卢文洲;吴仁人
  • 通讯作者:
    吴仁人
潭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环境科学与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艳静;汪光
  • 通讯作者:
    汪光
不同饮食习惯下食品中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环境与健康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艳静;汪光
  • 通讯作者:
    汪光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美国水体微生物污染防治经验的探析与启示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环境保护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仁人;汪光;陆人卿;李开明
  • 通讯作者:
    李开明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