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碳化物负载的高效廉价燃料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模拟与设计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47408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2004.凝聚态物质电子结构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Pt based catalysts are called all-purpose catalysts, which can be used to catalyze the reactions like CO oxidation, CHx renormalization,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etc. Pt is also used as the electrode catalysts (e.g., Pt/C) of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the clean energy device. However, Pt is the extremely expensive non-renewable resources.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the catalyst faces scientific problems like easy dissolving in the solution, CO poisoning, and poor durability, etc. The over-dependence on Pt limit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EMFC. It is expected to develop catalysts with less noble metal catalyst load, high actity and corrosion-resistant substrate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e nano-materials supported on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 (TMC) would be a good solution. By using the ab initio atomistic thermodynamics method and the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urrent project aims to perform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transition metal nanosystems (thin films,core-shell nano-clusters, and nanowires, etc) supported on TMC from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level, to screen and design high efficient, low cost and stable Pt based or non-Pt nano electrode catalysts.
Pt基催化剂被誉为万能催化剂,可用于CO氧化, CHx重整, 水煤气转化等重要反应,并用作清洁能源装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剂(如Pt/碳黑)。然而Pt是价格奇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严苛的电化学反应环境中,Pt基催化剂还面临易溶解和CO中毒、稳定性差等科学难题,对Pt的过度依赖不仅限制了传统工业催化剂的使用,也限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推广应用。人们期待开发出贵金属用量少、催化活性高、耐腐蚀的负载型电极催化剂以克服上面提到的难题。以过渡金属碳化物(TMC)为载体的负载型纳米体系,通过载体及其负载金属的优化设计有望达到这个目的。本课题旨在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原子热力学方法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等方法,从原子层次和电子结构层面对TMC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体系(薄层、纳米核壳结构团簇、纳米线等)进行对比研究,设计并筛选出高效廉价、稳定性高的Pt基或非Pt燃料电池纳米电极催化剂。

结项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化石能源的优良替代品,但其阴极铂/碳催化剂存在高成本、CO中毒、碳黑易被腐蚀、氧还原动力学过程缓慢等科学难题。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设计开发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高抗毒性的PEMFC阴极氧还原催化剂已经成为重现绿水青山的迫切要求。针对传统的负载型铂/碳催化剂存在的科学问题,我们提出采用纳米体系代替昂贵的铂,采用高导电性、耐腐蚀的过渡金属碳化物替代碳黑,构建碳化物负载纳米体系催化剂。四年来,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热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类碳化物与多种金属纳米体系的相互作用特性,比较了负载前后金属纳米体系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化学活性的变化。研究发现立方结构碳化物如碳化钛、碳化铌等倾向于暴露(001)面,而六角结构的碳化物如碳化钨、碳化钼等的(0001)面则是最稳定面。纳米体系与最稳定面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立方结构碳化物表面上,当金属原子的个数多于三个时,金属原子-金属原子间相互作用大于金属原子与衬底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纳米体系将在碳化物衬底上形成三维结构;而在碳化钨及碳化钼(0001)上,纳米体系倾向于以薄层的形式存在,形成负载的金属单层体系。电子结构研究表明,相比于孤立的纳米体系,负载的纳米体系的d-带中心更加接近Fermi 能级,对气体小分子表现出了更高的吸附活性。特别地,对碳化物衬底施加应力、空位缺陷等一系列修饰可以进一步加强碳化物对负载体系的调制作用,提高纳米体系的活性和稳定性。经过细致的分析,我们提出将d-带中心距Fermi能级较远的惰性金属与极其活跃的过渡金属碳化物相结合,二者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惰性金属的活性,惰性金属反过来可以保护过度活跃的基底免受腐蚀,使复合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这些结果为高效、廉价、稳定的负载型催化剂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5)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to sulfur poisoning of Pt-x ( x=0, 1, 4 and 8) modified a- Mo2C(0001) surfaces
Pt-x(x=0、1、4、8)修饰a-Mo2C(0001)表面抗硫中毒的密度泛函研究
  • DOI:
    10.1039/c7cp04718e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 影响因子:
    3.3
  • 作者:
    Kong Weimeng;Zhang Xilin;Mao Jianjun;Xu Xiaopei;Zhang Yanxing;Yang Zongxian
  • 通讯作者:
    Yang Zongxian
Efficient noble metal nanocatalysts supported on HfC(001) for O-2 dissociation
HfC(001) 负载的高效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用于 O-2 解离
  • DOI:
    10.1063/1.4978267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AIP ADVANCES
  • 影响因子:
    1.6
  • 作者:
    Wang Shiyan;Zhang Xilin;Zhang Yanxing;Mao Jianjun;Yang Zongxian
  • 通讯作者:
    Yang Zongxian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n the CO-tolerance mechanism of the WC(0001) supported Pt monolayer: Som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对WC(0001)负载Pt单层CO耐受机制的理论理解:一些改进策略
  • DOI:
    10.1016/j.apsusc.2016.07.133
  • 发表时间:
    2016-12
  • 期刊: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Zhang Xilin;Lu Zhansheng;Yang Zongxian
  • 通讯作者:
    Yang Zongxian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the high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ingle metal atoms on the NbC(001) surface
NbC(001)表面单金属原子高催化性能的密度泛函研究
  • DOI:
    10.1039/c8cp00069g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 影响因子:
    3.3
  • 作者:
    Kan Dongxiao;Zhang Xilin;Fu Zhaoming;Zhang Yanxing;Zhao Yuling;Yang Zongxian
  • 通讯作者:
    Yang Zongxian
Accelerating oxygen reduction on Pt monolayer via substrate compression
通过基底压缩加速 Pt 单层上的氧还原
  • DOI:
    10.1088/1361-6463/aa86e1
  • 发表时间:
    2017-11
  • 期刊: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ang Xilin;Chen Yue;Yang Zongxian;Lu Zhansheng
  • 通讯作者:
    Lu Zhanshe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碳化物负载的高性能纳米电极催化剂第一性原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宗献;刘宁;毛建军;张喜林
  • 通讯作者:
    张喜林
O_2在Si掺杂石墨烯上吸附与活化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薛鹏雁;徐国亮;路战胜;杨宗献
  • 通讯作者:
    杨宗献
Au 在Zr 掺杂的CeO2(110) 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魏彦薇;杨宗献
  • 通讯作者:
    杨宗献
Pt在CeO2(111)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路战胜;罗改霞;杨宗献
  • 通讯作者:
    杨宗献
Growth mechanism and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graphene on Cu–Ni alloy surface in the initial growth stages
铜镍合金表面石墨烯生长初期的生长机理及可控合成
  • DOI:
    10.1016/j.physleta.2015.03.009
  • 发表时间:
    2015-07
  • 期刊:
    Physics Letters A
  • 影响因子:
    2.6
  • 作者:
    杨宗献
  • 通讯作者:
    杨宗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杨宗献的其他基金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MXenes基氧还原电极材料电子结构及性能调控的理论研究
  • 批准号:
    11874141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5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积碳和硫中毒机理与改性的理论研究
  • 批准号:
    11174070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5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二氧化铈基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催化特性的理论研究
  • 批准号:
    10674042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