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与四大文明古国农业起源关系研究—是大河文明还是黄土地文明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7218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3.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Ancient Babylon, ancient Egypt, ancient India and ancient China are the four ancient countries of the most brilliant civilization in human evolution. The conception of “river civilization" is put forward to outlin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and the rivers. But most world-class rivers did not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us the conception of “river civilization” may describ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not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 rivers.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During prehistory when productivity was rather low,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came significant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four countries of great ancient civiliz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Until now, dust storms are still frequently happening there, as the result dust loess keeps accumulating. Archaeological studies show, these ancient agriculture started from dry farming, even present day most agriculture of the farmlands in such arid regions is still rely on natural rainfall watering rather than irrigation by river water. In comparison, suitable tillage loess farmland is therefore more important than river factor for developing primitive agriculture. That is because vast loess grassland meeting requirement of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these loess lands are much easier for agriculture rapid expand for feeding more population, eventually created a higher ancient civilization. Such civilizations are thus loess land civilization, rather than river civilization. This project intends to carry out: 1) detail investigation on ancient agriculture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farmland in the four birthplace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2) especially study on dust-loess accum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last130 ka in the same areas, 3) obtaining evidence to verify existence of loess and its role together climate change affecting on agriculture, 4)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from a brand new view point.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人类进化中留下的最灿烂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被学者提出来概述古文明与河流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大多数世界级大河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古文明,大河文明可能描述的是现代文明,却非古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古代农业是驱动古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低下时环境条件则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四大文明古国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至今还是沙尘暴高发区和沙尘黄土堆积区,农业均起源于旱作,绝大部分农地至今仍靠天然雨水而非河水浇灌。相对大河流水,宜耕的土地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在满足了温度降雨和耕作条件的广袤黄土地,农业能得以快速扩展,养育了更多人口,最终创造了更高的古文明,因此是黄土地文明。本项目拟开展以上古文明发祥地古代农业与适耕黄土地环境调查,尤其对13万年以来各地沙尘黄土堆积与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获取证据验证沙尘黄土的存在与气候变化对原始农业的作用,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古文明起源。

结项摘要

“大河文明”被学者提出来概述古文明与河流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大多数世界级大河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古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至今还是沙尘暴高发区和沙尘黄土堆积区,农业均起源于旱作。相对大河流水,宜耕的土地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本项目在中国黄土高原、古印度文明发源地—巴斯斯坦印度河流域及印度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伊朗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工作,对地层中可能存在的黄土沉积进行辨析和确认,并采集样品进行OSL测年、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土壤微型态等测试,结合ArcGIS软件,对上述研究区,尤其是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存在的风成黄土沉积进行了鉴定,并勾画出黄土分布区的范围,分析黄土沉积蕴含的古气候演化信息,讨论黄土地对古文明起源的作用,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古文明起源。研究发现在中国黄土高原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人类文明的影响表现为温湿气候促进了人类文化和农业的发展,冷干气候造成了人类文化衰落和村落减少,但冷干气候促进了农业技术和饲养业的发展;巴基斯坦地区从伊斯兰堡至卡拉奇沿着印度河河谷和平原,以及塔尔沙漠边缘广泛分布着第四纪风成黄土;基于DEM数据提取的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曲线作为限制条件对监督分类结果进行优化,划分了古印度地区的黄土分布范围,并将古文明城市定居点投影在古印度黄土分布图上,发现古代先民并非逐河而居,而是大部分散居在黄土地上,结合该区域黄土耕地与现代农业的密切联系,表明印度河流域与中国黄河流域相似,黄土地上快速发展的原始农业是推动古印度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古气候重建方面,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盆地Attock(ATT)地区以及印度河平原Bahawalpur(BH)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气候的对应关系与中国黄土高原有别,表现在磁化率与成土作用关系和中国黄土高原典型剖面不同,他们之间并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基于监督分类和DEM提取指数划分古印度黄土分布及其与古文明联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连悦辰;刘秀铭;Ali Rashid Tabrez;马明明;毛学刚;綦昕瑶;何玲珊;周声芳
  • 通讯作者:
    周声芳
不同空间范围土壤色度的纬向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 DOI:
    10.11766/trxb201905040582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土壤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兴芬;吕镔;陈梓炫;刘鑫
  • 通讯作者:
    刘鑫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tock loes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Pakistan
巴基斯坦阿托克黄土的磁特性及其环境意义
  • DOI:
    10.1016/j.quaint.2021.11.011
  • 发表时间:
    2021-12
  • 期刊: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Lian Yuechen;Liu Xiuming;Ali Rashid Tabrez;Ma Mingming;Mao Xuegang;Qi Xinyao;Zhou Shengfang
  • 通讯作者:
    Zhou Shengfang
Rock-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Titel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northern Serbia sinc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塞尔维亚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Titel黄土-古土壤层序的岩磁特征及机制
  • DOI:
    10.1007/s11430-021-9854-7
  • 发表时间:
    2022-01
  • 期刊: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i Liu;Xiuming Liu;Slobodan B. MARKOVIĆ;Bin Lu;Ruina HE
  • 通讯作者:
    Ruina HE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位置探讨——来自火山活动及古气候演化的证据
  • DOI:
    10.1360/sste-2020-0287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梦婷;马明明;何梅;邱煜丹;刘秀铭
  • 通讯作者:
    刘秀铭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上发育红土的磁性矿物转化机制——基于非磁学指标和岩石磁学的综合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镔;刘秀铭;赵国永;周子博;毛学刚;陈渠
  • 通讯作者:
    陈渠
福建白垩系沙县组地层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5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沉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镔;刘秀铭;郭晖;郑兴芬;陈梓炫;何梅菊;赵国永
  • 通讯作者:
    赵国永
CBD方法对天然样品磁性矿物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镔;刘秀铭;陈渠;赵国永;陈家胜;毛学刚;郭雪莲
  • 通讯作者:
    郭雪莲
兰州沙尘暴样品磁学性质与粒度分析及其与悉尼样品的对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中国沙漠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明明;刘秀铭;李平原;吕镔;丰华;雷培文
  • 通讯作者:
    雷培文
罗马尼亚第四纪黄土沉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成土模式探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晖;刘秀铭;吕镔;陈晓耀;刘植;马明明;赵国永;李平原;陈渠
  • 通讯作者:
    陈渠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刘秀铭的其他基金

第四纪黄土对世界古文明起源的作用研究
  • 批准号:
    42130507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9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