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集成1024x768像素硅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61734004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F040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Uncooled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 (UIRFPA) is able to implement thermal imaging at invisible environment by measuring the infrared radiation of target objects. This capability fulfills the strong requirement for imaging at invisible environment in the fields of military and defense,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energy and chemistry, industrial control, internet of things, as well as many others. By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MEMS and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this project aims at development of large scale FPA with silicon transistors as the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 low nois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CMOS readout circuit, and 3D dimention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for integration of sensing array and CMOS circuit. The pixel size is no larger than 25 μm, the array scale of the UIRFPA is 1024×768, NETD of diode detector 50~150 mK, and frame frequency rate of 25 Hz.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通过测量物体红外辐射产生的温度响应实现物体的热成像,在军事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石化、灾害预警救助、汽车电子等领域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是夜视成像的主流技术,具有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本项目针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发展的趋势,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和三维集成技术(3D),研制三维集成的硅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研究大规模单晶硅二极管温度探测器阵列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低噪声低功耗CMOS读出电路技术,建立温度探测器阵列与CMOS读出电路的三维集成方法,解决设计、制造、封装和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小尺寸三维互连、残余应力控制等红外焦平面的技术瓶颈,实现像元规模1024×768、二极管像元NEDT=50-150mK、帧频25Hz的三维集成的硅基非制冷焦平面阵列芯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量产奠定技术基础。

结项摘要

温度探测器阵列能够对目标物体发出的热辐射产生温度响应和电学响应从而实现目标物体的热成像。与可见光成像不同,温度成像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并且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在安防监控、灾害预警及救援、医学诊断、电力设备检修、夜间辅助驾驶等领域均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温度敏感元件工作原理的不同,温度成像探测器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氧化钒或非晶硅电阻、二极管、热释电这三类技术。其中,二极管温度成像探测器利用了PN结二极管在正向导通情况下电压或者电流随温度变化的特点实现热成像。由于单晶硅PN结二极管可以采用标准的生产线加工制造,尺寸缩小之后仍能保证一定的热敏特性,因此,二极管热成像探测器一致性好、噪声小,并且更具有潜力实现更小尺寸的像元。..二极管成像探测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探测阵列填充因子低,现有的二极管成像探测器均采用体微加工的方法将二极管下方的硅衬底刻蚀实现结构的悬空,这种实现方法导致处理电路只能分布在二极管阵列的外围,芯片总面积显著增大,二极管阵列占芯片总面积的比例普遍小于50%,严重限制了大规模探测器阵列的发展。..本项目首次采用三维集成技术实现了二极管成像探测器。二极管传感器和处理电路分别制造在SOI硅片和CMOS硅片上,通过键合、刻蚀、金属键合等工艺将传感器阵列悬空支撑在处理电路的上方,实现三维集成结构。这种方案一方面能够解决目前二极管热成像探测器面临的阵列填充因子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分别选用优化的工艺完成两个芯片的制造,避免了相互的干扰和限制。..本项目在探测器器件及焦平面阵列设计与制造、热吸收结构设计、三维集成技术、CMOS信号处理电路、圆片级真空封装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获得了单晶硅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基于金属键合的三维集成技术、超薄器件晶圆转移的应力控制技术、基于硫系玻璃的微透镜阵列制造方法等成果。发现了铜锡微凸点的氧化多孔锡现象,利用该现象结合氧化还原过程,开发了基于锡牺牲层的低温铜铜键合技术。..项目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3人。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3)
专利数量(5)
A Gate-Controlled Lateral Thyristor-Based Pixel With Low-Light-Level Extension for High Dynamic Range Applications
具有低光级扩展功能的栅极控制横向晶闸管像素,适用于高动态范围应用
  • DOI:
    10.1109/jsen.2022.3221808
  • 发表时间:
    2022-12-15
  • 期刊:
    IEEE SENSORS JOURNAL
  • 影响因子:
    4.3
  • 作者:
    Sun, Keyang;Pan, Liyang;Wang, Zheyao
  • 通讯作者:
    Wang, Zheyao
Design and Numerical Verification of a Gate-Controlled Lateral Thyristor for Low-Light Level Detection
用于微光检测的门控横向晶闸管的设计和数值验证
  • DOI:
    10.1109/jeds.2021.3114751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IEEE Journal of th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Keyang Sun;Liyang Pan;Dong Wu;Jun Xu;Zheyao Wang
  • 通讯作者:
    Zheyao Wang
Reactive ion etching of poly (cyclohexene carbonate) in oxygen plasma
氧等离子体中聚(环己烯碳酸酯)的反应离子蚀刻
  • DOI:
    10.1016/j.mee.2018.01.017
  • 发表时间:
    2018-05-05
  • 期刊: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Xue, Xingjun;Zhou, Kun;Wang, Zheyao
  • 通讯作者:
    Wang, Zheyao
Reactive ion etching of Ge-Sb-Se ternary chalcogenide glass films in fluorine plasma
氟等离子体中 Ge-Sb-Se 三元硫系玻璃薄膜的反应离子刻蚀
  • DOI:
    10.1016/j.mee.2020.111259
  • 发表时间:
    2020-02
  • 期刊: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Hao Xiong;Yunfan Shi;Zheyao Wang
  • 通讯作者:
    Zheyao Wang
Transient-Liquid-Phase Bonding of Granulated Cu–Sn Bumps With a 4-$mu$m Fine Pitch
4-$mu$m 细间距粒状铜锡凸块的瞬态液相键合
  • DOI:
    10.1109/ted.2022.3227895
  • 发表时间:
    2023
  • 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 影响因子:
    3.1
  • 作者:
    Yunfan Shi;Zilin Wang;Huawei Zhang;Jin Kang;Kai Zheng;Weihai Bu;Zheyao Wang
  • 通讯作者:
    Zheyao W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舌向整体移位设计量对隐形矫治力影响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晓玮;任超超;王喆垚;赵派;王红梅;白玉兴
  • 通讯作者:
    白玉兴
h1 id=title0 style=text-align:left;color:#CC3300;text-indent:0px;font-family:宋体, Arial;font-size:16px;font-styl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厚度和唇向移位量对矫治力的影响初探 /h1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任超超;李晓玮;王喆垚;王红梅;白玉兴
  • 通讯作者:
    白玉兴
In-situ heat capacity measurement of carbon nanotubes using suspending microstructure based micro-calorimetry
使用基于悬浮微结构的微量热法原位测量碳纳米管的热容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IEEE Trans Nano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喆垚
  • 通讯作者:
    王喆垚
无托槽隐形矫治微型测力系统的建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白玉兴;王喆垚;任超超;张敏
  • 通讯作者:
    张敏
无托槽隐形矫治微型测力系统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北京口腔医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任超超;李晓玮;白玉兴;王喆垚;杨力;周洁珉
  • 通讯作者:
    周洁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喆垚的其他基金

基于碳纳米管阵列增强的单片三维集成有源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
  • 批准号:
    61271130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7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热传导碳纳米管传感器敏感机理及信号传递方式的探索
  • 批准号:
    6087100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3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面向蛋白芯片和癌症诊断芯片的纳米悬臂梁生物传感器阵列
  • 批准号:
    60401009
  • 批准年份:
    2004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