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断层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41574041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7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D0404.地震学
- 结题年份:2019
- 批准年份:2015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6-01-01 至2019-12-31
- 项目参与者:杨树新; 张世民; 姚瑞; 缪淼; 袁杰; 龙小刚; 马超群; 黄俊锋;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Based on previous inversion results, the fault rupture behavior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much complex. The typical features are as follows. In the initial stage, rupture was bilateral, then it evolved into unilateral.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 few seconds of pause in the process of fault fracture. Static dislocation on fault varied gradually from thrust-slip on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fault to strike-slip northeastwards, and rupture velocity changed greatly as well. Moreover, the rupture propagated across different fault sections and jumped over the fault step-overs. So, we may ask question: what physical factors caused the rupture process so complicated? To this end, in the project we will simulate fault rupture propagation proces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We firstly perform inversions of model boundary conditions by fitting the ge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geodetic data in order to obtain realistic results. Then, fault spontaneous nucleation an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fracture are simulated by means of continuous loading based upon the optimal inversion model. In the study, we will focus on nucleation process, rupture mode, direction and velocity of rupture propagation, rupture crossing stepovers, and rupture healing or termination. In particular, we will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pture behaviors and pre-rupture stress field, medium properties, frictional constitutes and the fault geometries. Moreover, we will conduct sensitivity tests to some model parameters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effects of stress fiel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edium, frictional constitution relation, and the fault geometries on ruptur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y to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upture complexity fo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根据前人的反演结果,汶川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错综复杂:破裂在震源处起始后,先为双侧破裂, 然后发展为单侧破裂,破裂过程中还有数秒的停顿;破裂产生的静态位错也由逆冲逐渐向走滑型发展,破裂速度变化很大,此外破裂还跨越不同的断裂带传播等典型特征。究竟是哪些物理因素造成了如此复杂多样的破裂过程?为此本项目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汶川地震断层破裂过程进行模拟。为使模型更符合地质实际,研究中先根据地球物理、地质调查、大地测量等观测数据为约束,反演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及模型的边界。然后,通过不断加载来实现断层的自发成核及破裂传播过程。模拟中重点考察断层破裂的成核过程、破裂模式、破裂方向及传播速度、破裂跨越断层阶步、破裂终止等与震前应力场、介质物性、摩擦属性以及断层几何的关系。另外,还要分析模型中各物理参量的灵敏性,定量研究摩擦关系、介质物性、断层几何等对破裂特征的影响,探索汶川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动力学机制。
结项摘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尽管发生已经十多年之久,但由于其断层破裂过程的极其发杂性,很多现象一直未能给出满意解答。为此,项目中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发现了龙门山断裂带断层两侧介质物理性质差异(四川盆地一侧的介质强度高于川西高原一侧)导致了汶川大地震中断层破裂朝北东方向的破裂长度显著大于向西南方向的破裂长度(通常称为单侧破裂或不对称的双侧破裂)。其原因是:汶川地震破裂在震中处(映秀)成核后,破裂首先向断层两侧自发传播,但是由于断层两侧的物性有差异,这样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在东北方向(破裂的正方向)随着破裂的传播而不断减小,位错速率随着破裂的传播而越来越大,其脉冲变得越来越尖锐,即产生了Weertman脉冲;这样破裂可以比较容易地自行前进、自己愈合。但是,朝西南方向的破裂(破裂的负方向上)其破裂面上的正应力越来越大,这样就阻止破裂继续前进,所以破裂在西南方向很快就自行终止,最终出现了单侧破裂(或不对称的双侧破裂)的现象。. (2)发现了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远离震中100多km外的北川地区震害最为严重的物理机制, 从物理上定量解释了困扰地学界多年的科学问题。由于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高川右弯其特殊的几何形状,当破裂沿着断裂带通过右弯时,破裂速度由原来的亚剪切速度转换为超剪切破裂,产生了马赫波,地震动得到显著放大;是高川右弯促进了超剪切破裂的形成,使得北川地区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幅值大、分布范围广,从而导致了北川地区的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3)通过三维有限单元模拟,发现真实的走滑断层的自由表面,由于摩擦关系为速度强化的,真实的自由表面会阻碍超剪切破裂的形成,从而修正了前人认为地球自由表面可以促进超剪切破裂的观点,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实际发生的走滑型大地震很少是超剪切型破裂的现象。. (4)提出了新的方法,对汶川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动性b值进行了时、空扫描,发现了汶川大地震之前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这将为未来强震预测提供重要手段。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流-固耦合作用对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缪淼;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2019
- 期刊: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群伟;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地区极重震害的物理机制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朱守彪;袁杰
- 通讯作者:袁杰
断层两侧各向异性介质对地震破裂过程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9
- 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群伟;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Why did the most severe seismic hazard occur in the Beichuan area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Insight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为何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发生在北川地区?
- DOI:10.1016/j.pepi.2018.05.005
- 发表时间:2018-08
- 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影响因子:2.3
- 作者: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
- DOI:--
- 发表时间:2012
- 期刊: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培震;朱守彪;张竹琪;王庆良
- 通讯作者:王庆良
关于强震后地表变形机制的讨论——以1999年台湾集集为例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国际地震动态
- 影响因子:--
- 作者:蔡永恩;石耀霖;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库水载荷对水库触发地震的机制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影响因子:--
- 作者:王秋月;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地下流体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影响研究综述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作者:缪淼;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从地震序列的模拟看数值地震预报的前景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中国科技成果
- 影响因子:--
- 作者:朱守彪
- 通讯作者:朱守彪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朱守彪的其他基金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产生超剪切破裂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41874060
- 批准年份:2018
- 资助金额:63.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1999年台湾集集Mw7.6地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40974020
- 批准年份:2009
- 资助金额:40.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断层活动的有限单元法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 批准号:40774024
- 批准年份:2007
- 资助金额:35.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