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构动力特性相容的包络性人工地震动生成理论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80846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807.岩土与基础工程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1-12-31
  • 项目参与者:
    姚勇; 褚云朋; 王志佳; 耿睿; 屈科佛; 韩小燕; 宋文涛;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Due to overdependence on the estimation of local site conditions, in the recent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is always faced with two major problems: first, it is completely disjointed with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structure on the site; second, the time history of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generated by site condition estimation is arbitrary, which is far from the natural random ground motion that actually occur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nd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artificial ground vibration at the core of the field, the project is centered on the target struc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enveloping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model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structure, this project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key issues, for example,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component of the front N order in the target power spectrum model, the design of the target packet line function of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the target response inversion of input time history of ground motion, etc. Although the exact form of natural earthquake may not be accurately estimated on the site, the artificial seismic time history generated by this method is enveloped, and it can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probability range of active, reasonable and controllable. Thus, it provides a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model of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由于过度依赖于对局部场地条件的估计,在近几十年的研究及发展中,人工地震动生成始终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与场地上目标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完全脱节;第二,基于场地条件估计而生成的人工地震动时程具有任意性,与将来实际发生的天然随机地震动往往相去甚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转变单纯以场地为核心的人工地震动生成理念,本项目以目标结构物为核心,以期建立一种与目标结构物动力特性相容的包络性人工地震动生成模型,该模型针对目标功率谱模型中前N阶优势时频分量的能量分布密度、结构动力响应目标包线函数的设计、目标响应与地震动输入时程的反演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尽管仍然不能准确估计场地上可能发生的天然地震动的精确形式,但该方法生成的人工地震动时程具有包络性,能在主动、合理、可控的概率范围内保证结构的安全,从而为今后的抗震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人工地震动生成模式。

结项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方程解耦和迭代算法的日趋完善,上部结构的地震动响应分析得到了蓬勃发展,地震动响应分析模型从最初的单点输入模型(将整个地基及基础考虑为刚体),发展到今天的可以计算辐射阻尼,并充分考虑基础-地基-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地震动模型,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地震动输入形式走向多样化,上部结构分析模型变得逐渐精细化、复杂化、准确化的同时,人工地震动生成却未取得太大进展。.至今为止,传统方法生成的人工地震动与将来实际可能发生的天然地震动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种难以克服的偏差,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一种新的人工地震动生成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从传统的单纯以场地为核心的人工地震动生成研思路,转变为一种以结构物为核心,以结构在地震中免遭或少遭破坏为目标的研究思路。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把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考虑进来,充分结合了震源、场地、结构物三者之间的动力特性,详细研究了震源、场地、结构物三者之间各种不利情况的组合,这种最不利情况的组合分析使得我们不用过多地担心,该场地上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地震,产生什么样的波型,以及该波型与当初抗震设计时输入的波型是否一致等多方面无法预测的因素,因为无论实际地震动的形式如何,只要其落在我们所计算的震级及能量范围之内,其真正具有破坏性的因素及各种不利情况组合,都在我们生成包络性波型时所考虑的范围之内。因此,与传统的、单纯以场地为核心的人工地震动生成相比,本研究方法更有针对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
专利数量(1)
基于分离量纲分析理论的模型试验系统相似设计 方法——以土-地下管廊振动台试验为例
  • DOI:
    10.13722/j.cnki.jrme.2020.1166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志佳;李胜民;何 旭;尹天天;吴祚菊
  • 通讯作者:
    吴祚菊
Reinforced by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s and Double-Row Antisliding Piles
预应力锚索和双排抗滑桩加固
  • DOI:
    10.1155/2021/9952380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Shock and Vibration
  • 影响因子:
    1.6
  • 作者:
    Zuo-ju Wu;Zhi-jia Wang;Jun-wei Bi;Xiao Fu;Yong Yao
  • 通讯作者:
    Yong Yao
考虑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及剪切波速相似的模型软岩配制方法
  • DOI:
    10.11835/j.issn.2096-6717.2021.105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软岩相似材料;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剪切波速;正交试验;初始剪切模量;参考应变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志佳;黎洪磊;李胜民;吴祚菊;段书苏;谢朋
  • 通讯作者:
    谢朋
多级组合支护结构对非均质高边坡 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振动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德华;吴祚菊;张建经;蒋永林
  • 通讯作者:
    蒋永林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