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磁铁矿介导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125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09.基础土壤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MEET) is the key step of recently discovered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respiratio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anaerobic microbial energy metabolism. Magnetite promotes MEET and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nanomagnetite-mediated MEET between not only the bacteria but also the bacteria and the archaea. Syntrophic bacterial co-culture evolved over time to produce conductive biological components which facilitating the efficiency of MEET. This was known as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DIET)". Conductive nanosized materials stimulated the initial metabolism of a syntrophic co-culture which it is known capable of DIET and iron(III) oxide reduc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re far unknown. Here we use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ith defined pure cultures of both bacteria-bacteria and bacteria-archaea co-culture. Initially, metabolism will be substantially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GC and HPLC when abiotic, biogenic nansized magnetite or magnetite extracted from the soil was added to co-cultures of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and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grown under conditions previously shown to require DIET. In the meantime, the expression of key genes involved in the pathways will be analyzed by quantitative PCR. This project will give us the data of effects of nansized magnetite on microbial metabolism including mechanism for interspecies electron exchange in the soil, and show the important evidences of DIET contributed to th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是新近发现的微生物胞外呼吸的核心步骤,是厌氧微生物能量代谢过程的重要方式。磁铁矿能够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进而对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磁铁矿介导共生细菌以及细菌和古菌之间的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共生细菌经过长期驯化能够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生物结构以加快胞外电子传递效率,实现"直接电子传递"。添加导电的纳米材料则能够加快这一过程,但有关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项目将从已知能够进行直接电子传递的厌氧细菌及细菌和古菌共培养体系出发,添加常规、化学合成、生物生成以及从土壤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纳米磁铁矿进行测试,分别利用GC和HPLC技术分析其直接传递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同时利用定量PCR技术对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研究结果不仅为更好地认识磁铁矿介导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积累数据,也为纳米水平上微生物电子直接传递对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影响提供科学证据。

结项摘要

纳米磁铁矿能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修复和生物能源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已知能够进行直接电子传递的厌氧细菌、细菌和古菌共培养体系出发,添加常规、化学合成、生物生成以及从土壤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纳米磁铁矿进行测试,分别利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其直接电子传递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同时利用PCR技术对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转录组学对Geobacter种间电子传递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利用生态学方法分析环渤海河口铁还原菌的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利用热力学计算、电流密度测量和模型分析等方法了解磁铁矿对湿地甲烷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在G. metallireducens和G. sulfurreducens进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供体菌株G. metallireducens的菌毛和细胞色素比电子受体菌株G. sulfurreducens更重要。②磁铁矿附着到Geobacter菌毛上的方式与c型细胞色素OmcS在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的菌毛上的连接方式相似。OmcS缺陷菌株无法参与种间电子传递以及还原Fe(III)氧化物,而磁铁矿可以补偿这个功能。磁铁矿的存在抑制了野生型细胞中OmcS基因的表达,表明当有可用的磁铁矿存在时,细胞可能需要产生更少的OmcS。这个发现不仅有助于对现代微生物功能的了解,而且对认识早期微生物电子传递机制的演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③通过研究对渤海周围沉积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异化铁还原菌(DIRB)的分布发现,细菌多样性与盐度密切相关。细菌群落结构与盐度、溶解氧(DO)、pH值和磁化率(χlf)显著相关。三个DIRB属,特别是与磁铁矿形成有关的梭菌属,其相对丰度似乎呈现一种非随机分布。④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植物芦苇为碳源研究,结果发现添加纳米磁铁矿可在“小时”时间尺度上,显著提高甲烷的产生速率。基于RNA水平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环境中具有胞外电子传递能力的Geobacter spp.与具有产甲烷能力的Methanosarcina spp.具有较高的丰度,暗示可能通过耦联互营乙酸氧化和电子还原二氧化碳过程,进而促进甲烷的产生。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4)
Characterization of syntrophic Geobacter communities using ToF-SIMS
使用 ToF-SIMS 表征互养地杆菌群落
  • DOI:
    10.1116/1.498683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Biointerphases
  • 影响因子:
    2.1
  • 作者:
    Wei Wenchao;Zhang Yanyan;Komorek Rachel;Plymale Andrew;Yu Rujia;Wang Bingchen;Zhu Zihua;Liu Fanghua;Yu Xiao-Ying
  • 通讯作者:
    Yu Xiao-Ying
Enrichment culture of 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 with hig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高磁化率电活性微生物的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 DOI:
    10.1016/j.bioelechem.2018.01.005
  • 发表时间:
    2018-06-01
  • 期刊:
    BIOELECTROCHEMISTRY
  • 影响因子:
    5
  • 作者:
    Chen, Lei;Zhang, Peng;Liu, Fanghua
  • 通讯作者:
    Liu, Fanghua
设施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DOI:
    10.13930/j.cnki.cjea.170291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杜思瑶;于淼;刘芳华;肖雷雷;张洪霞;陶军;顾卫;顾京晏;陈茜
  • 通讯作者:
    陈茜
Nano-Fe3O4 particles accelerating electromethanogenesis on an hour-long timescale in wetland soil
纳米 Fe3O4 颗粒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加速湿地土壤中的电产甲烷作用
  • DOI:
    10.1039/c7en00577f
  • 发表时间:
    2018-02-01
  • 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 影响因子:
    7.3
  • 作者:
    Xiao, Leilei;Liu, Fanghua;Wang, Oumei
  • 通讯作者:
    Wang, Oumei
Spatial variation in bacterial community in natural wetland-river-sea ecosystems.
自然湿地-河海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的空间变异
  • DOI:
    10.1002/jobm.201700041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J Basic Microbiol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ang Hongxia;Zheng Shiling;Ding Jiawang;Wang Oumei;Liu Fanghua
  • 通讯作者:
    Liu Fanghua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生物地球化学锰循环中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 DOI:
    10.13343/j.cnki.wsxb.20170569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微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进超;王欧美;李佳佳;刘芳华
  • 通讯作者:
    刘芳华
异化铁还原梭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EZ-1产氢与电化学特性
  • DOI:
    10.13343/j.cnki.wsxb.20170504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微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月超;肖雷雷;王欧美;刘芳华
  • 通讯作者:
    刘芳华
铝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夏佳蕊;刘佳琪;李宗高;洪帆;乔乔;刘芳华;赵鑫荣;张立丰
  • 通讯作者:
    张立丰
具产电性能光合细菌DH-3的分离及其对多种底物污水处理能力的评价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科学集刊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士翔;王文静;刘峰;刘芳华
  • 通讯作者:
    刘芳华
铝神经毒性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解剖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鑫荣;刘佳琪;洪帆;刘芳华;李宗高;乔乔;夏佳蕊;白春玉;张立丰
  • 通讯作者:
    张立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刘芳华的其他基金

滨海湿地甲烷产生过程中的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机制
  • 批准号:
    91751112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系数和示踪技术揭示滨海河口产甲烷古菌多样性及代谢途径
  • 批准号:
    41573071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