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7414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11.空间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e various dynamic processes, produced by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can directly project into polar ionsphere along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and generate various irregularities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of space weather, caused by these irregularities, will directly and/or indirectly effect the human live, communication and navigation. The polar ionospheric plasma patch is the most common irregularity and shows a more wider effection to us. Therefore, it is very helpful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feature of the polar ionsopheric plasma patch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process, and can provide further physical basis for the modeling of polar ionosphere. Based on the good geographic locations of magnetic conjugate between Chinese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 and Yellow River Station in Arctic,this project is planning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feature of the polar ionsopheric plasma patches, and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ar cap patches, tongue of ionization and high latitude plasma trough, by using the measurements from the space science observation systems at Zhongshan and Yellow River Station, coordinated the observations from EISCAT/SuperDARN, GPS receivers and THEMIS/Cluster/Double Star and the relevant models of theory and simulations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类动力学过程可直接映射到极区电离层,在极区电离层产生众多不均匀体结构。这些不均匀体结构所引起的极端空间天气环境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讯和导航等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块最为常见,影响最为广泛。因此,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能为极区电离层建模进一步提供物理依据。本项目拟基于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白天处在极隙区并形成地磁共轭的优越地理条件,利用站上已有的先进光学、无线电等方面设备的观测数据,结合EISCAT/SuperDARN雷达和GPS 地面接收站的协同共轭观测及THEMIS/Cluster/我国双星等十余颗卫星的协同观测,以及相关极区电离层理论和数值模型,深入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并探讨和分析等离子块和舌状电离区及高纬等离子体槽之间相互关系。

结项摘要

在本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共获取国际卫星和雷达及GPS TEC数据约2000 GB, 发表标注SCI学术论文12篇,书本章节论文1篇,科普论文1篇,投出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在《Science》上作为当期唯一的科学论文亮点发表,并受到国际国内媒体的大量关注和报道。项目紧紧围绕《项目计划书》执行,超额完成了项目设定的各项研究目标。主要创新成果包括:a)发现日侧磁场重联是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形成的主要机制;b) 完整追踪了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完整演化特征,发现日侧和夜侧磁重联对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开关”控制作用,首次直接完整的观测证实了Dungey磁层大尺度对流循环,获取了太阳风-磁层耦合特征时间等关键参数; c) 揭示了暴时等离子体增强或舌状电离区是等离子体云块的源区,而高纬等离子体槽区的相应过程在等离子体云块形成的“切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 理清了极区电离层各不均匀体相互关系的物理图像,为极区电离层建模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我们还发现快速运动的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氧离子上行的重要源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等不均匀体引起了明显的电离层闪烁现象,直接影响通讯、导航、超视距雷达探测等。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能为极区电离层建模和近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变化的预测和预报提供物理依据,并十分有助于提高极区通讯、导航精度。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4)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3)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科学.上海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清和
  • 通讯作者:
    张清和
Widths of dayside auroral arcs observed at the Chinese Yellow River Station
中国黄河站观测到的白天极光弧宽度
  • DOI:
    10.1016/j.jastp.2013.06.002
  • 发表时间:
    2013-09
  • 期刊:
    J. Atmos. Terr. Phy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Qiu, Q., H. G. Yang, Q. M. Lu, Q. H. Zhang, D. S.;Z. J. Hu
  • 通讯作者:
    Z. J. Hu
Earth's ionupflow associated with polar cap patches:global and in-situ observations
与极帽斑块相关的地球离子上流:全球和现场观测
  • DOI:
    10.1002/2016gl06789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Qing-He Zhang;Qiu-Gang Zong;Mike Lockwood;Roderick A. Heelis;Marc Hairston;Jun Liang;Ian McCrea;Bei-Chen Zhang;Jøran Moen;Shun-Rong Zhang;Yong-Liang Zhang;J. Michael Ruohoniemi;Mark Lester
  • 通讯作者:
    Mark Lester
数值模拟日侧磁场重联对极盖等离子体云块形成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升高;张北辰
  • 通讯作者:
    张北辰
Polar cap patch segmentation of the tongue of ionization in the morning convection cell
早晨对流细胞中电离舌的极帽贴片分割
  • DOI:
    10.1002/grl.50616
  • 发表时间:
    2013-06
  • 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Zhang Q. –H., B. –C. Zhang, J. Moen, M. Lockwood,;M. Lester
  • 通讯作者:
    M. Lester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磁正午附近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能量关系的参数模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邢赞扬;杨惠根;吴振森;胡泽骏;刘俊明;张清和;胡红桥
  • 通讯作者:
    胡红桥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极地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清和;刘勇华;张北辰;胡红桥
  • 通讯作者:
    胡红桥
2004年4月1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通量管内电流密度、粒子运动与管轴方向的对比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极地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际英;张清和;Bogdanova YV;刘瑞源;Dunlop MW;沈超;胡红桥
  • 通讯作者:
    胡红桥
地磁钩扰的全球响应特征研究与初步统计结果
  • DOI:
    10.6038/cjg2018l0046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雷柱;邢赞扬;张清和;韩德胜;陈耀;房嘉成;闫晓燊;黄可之;何川
  • 通讯作者:
    何川
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M.Lester;胡泽骏;胡红桥;张清和;黄际英;M.W.Dunlop;刘瑞源;Y.V.Bogdanova
  • 通讯作者:
    Y.V.Bogdanova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张清和的其他基金

极盖区动力学过程及其空间天气影响研究
  • 批准号:
    42120104003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35 万元
  • 项目类别: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极区电离层不均匀体所引起电离层闪烁研究
  • 批准号:
    41874170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所伴随的氧离子上行现象研究
  • 批准号:
    41574138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极区电离层对日侧磁重联的响应研究
  • 批准号:
    41104091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2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