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特提斯P-E转换期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902020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20-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during Cenozoic. The Tethys area is considered an ideal region for PETM research. In West Tethys, the research of PETM events and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 has been deeply studied. While in East Tethys area, due to the discontinuous of most marine strata,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establish the high-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 frames. As two important branches of the East Tethys, Tajik Basin and Kohat Basin in Pakistan are well-exposed successive Paleogene strata, and yield abundant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This study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biostratigraphy, together with the stable isotope analyze to define th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and PETM events in Kohat Basin and Tajik Basin. Accompany with references in Tarim Basin and other regions throughout the Tethys, the paleo-oceanic evolution of east Tethys and adjacent regions during the Paleocene-Eocene period and its relation with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will be discussed. Furthermore, we will reconstruct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change during this period.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是新生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极端气候事件。特提斯区是PETM事件的重要研究区,目前西特提斯区的古海洋恢复与古生物地层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在东特提斯区,由于大部分海相地层出露不连续或岩性的局限,一直难以建立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格架。地处帕米尔周缘的塔吉克盆地与巴基斯坦科哈特盆地作为东特提斯的重要分支,古近纪地层出露完整,微体化石产出丰富,是适宜开展PETM事件研究及东特提斯古海洋重建的理想地区。本次研究将主要以钙质超微化石为手段,结合其他门类化石资料及同位素信息,建立塔吉克盆地南部至科哈特盆地一带古新世-始新世高精度的生物地层格架,重点讨论其间发生的PETM事件,识别P/E界线发生的层位,并与塔西南及西特提斯区域该时期的沉积进行广泛对比,系统探讨东特提斯在古新世-始新世沉积期的演化特点,并对该时期的古海洋环境与古气候变化进行恢复重建。

结项摘要

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亚洲的海陆格局发生了剧烈改变: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和特提斯海逐渐退缩,进而深刻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同时也对海、陆生物的地理分布和扩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新生代早期陆相及海相生物群的演替将有助于揭示特提斯海消亡的过程及其间的古环境变化。.中亚的塔吉克盆地沉积有连续、稳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记录了从海相地层到陆相地层的转变,在研究新生代东特提斯的演化以及帕米尔高原隆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高精度的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库尔干秋别剖面底部化石组合以Discoaster lenticularis-Chiasmolithus consuetus占主导,时代归属为始新世早期;中部化石组合以Cylclicargolithus luminis-Discoaster barbadiensis为主,时代为始新世中期;剖面顶部化石组合以Pontospharea multipora-Cylclicargolithus luminis-Discoaster barbadiensis为主,时代为始新世晚期,对应典型的浅海—滨浅海沉积环境。.本次研究还以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的古近纪轮藻化石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分类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的角度对古新世轮藻植物群Peckichara torulosa var. varians, Lychnothmanus vectensis 和Gyrogona caelata进行了讨论。该组合在南戈壁地区的出现说明了这些轮藻谱系起源于亚洲,并在始新世中晚期时通过图尔盖海峡从亚洲向欧洲扩散,而图尔盖海峡在晚始新世末期才逐渐从塔里木地区和西伯利亚盆地退出,说明轮藻的扩散早于图尔盖海峡的消失。水鸟、水生或半水生哺乳动物在促进轮藻的洲际传播中可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此外,还对中国安徽的中更新世古气候进行了探讨。通过描述华龙洞古人类遗址中的猪尾鼠标本Typhlomys cinereus并与其现生种的生物地理分布范围和东亚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发现该种是温暖湿润环境的典型指示物种,主要栖息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年平均降水量800mm以上的中低海拔山地森林中。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现的猪尾鼠化石表明,中更新世华龙洞古人类的生活环境温暖湿润,与现今类似。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 DOI:
    10.13745/j.esf.sf.2020.6.24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地学前缘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席党鹏;唐自华;王雪娇;覃祚焕;曹文心;江湉;吴宝旭;栗源浩;张赢月;姜文彬;Kamran Muhammad;方小敏;万晓樵
  • 通讯作者:
    万晓樵
Asian Paleocene charophyte records demonstrate Eocene dispersals from Asia to Europe
亚洲古新世轮藻植物记录表明始新世从亚洲传播到欧洲
  • DOI:
    10.1017/jpa.2021.118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Wenxin Cao;Sha Li;Qiang Li;Thomas A. Stidham;Xiaoqiao Wan;Xijun Ni
  • 通讯作者:
    Xijun N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松辽盆地D80井嫩一段介形类化石壳体特征及生物地层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微体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清华;聂志阳;曹文心;万晓樵
  • 通讯作者:
    万晓樵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