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和云南东南部早泥盆世牙形刺的系统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02009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7.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The derivation and phylogeny of the Early Devonian polygnathi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nd various evolutionary models have been offered by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lineages reflecting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early polygnathids are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 conodont zonations of the upper Pragian to Emsian. However, few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Early Devonian conodon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South China (mainly in Guangxi and Yunnan), and these phylogenetic lineages of Polygnathus also need to be further corroborated in South China. Moreover, due to the diagnostic revision of some specie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standard conodont zonation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precise correlation of the Lower Devonian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in South China with those around the world seems impossible. It is even very difficult to make an accurat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 Guangxi and Yunna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conodont studies. Thus, new and detailed works are pending.
早泥盆世多颚刺分子(polygnathids)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泥盆纪牙形刺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于世界各地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演化谱系。这些谱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布拉格阶顶部至埃姆斯阶的标准牙形刺带便是根据多颚刺分子的早期演化谱系建立的。然而,在华南地区(主要为广西和云南东南部)关于早泥盆世牙形刺演化的研究工作普遍开展的较少,以往提出的演化谱系也有待于在华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另外,由于部分属种定义的厘定和标准牙形刺带的改变,依靠广西和云南地区以往的早泥盆世牙形刺研究资料已经无法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准确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对比,甚至难以满足华南地区精确的区域性地层对比工作的要求。因此,华南地区早泥盆世的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亟待于更新。

结项摘要

在本项目的资助之下,加深了广西和云南东南部的下泥盆统牙形刺生物地层和牙形刺系统演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广西六景剖面、绿峰山剖面和云南广南达莲塘剖面的研究,报道了丰富的牙形刺,识别出下泥盆统布拉格阶顶部的pireneae带和埃姆斯阶的kitabicus带、nothoperbonus带和inversus带,据此建立了可进行全球性高精度地层对比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序列。在六景剖面,首次识别出以牙形刺Polygnathus kitabicus首现层位定义的埃姆斯阶底界,确定了华南板块布拉格阶和埃姆斯阶界线的准确层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南达莲塘剖面的研究揭示了早泥盆世过渡相牙形刺动物群的组成面貌,与浅水相(绿峰山剖面)的牙形刺动物群具有显著的区别,有助于解决浅水相(以Icriodus为主)和深水相(以Polygnathus为主)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对比问题。在牙形刺系统古生物学方面,完善和补充了对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牙形刺关键属Polygnathus演化的认识,提出P. perbonus → P. nothoperbonus → P. praeinversus → P. inversus的演化谱系,详细阐述了该属早期演化中基腔翻转这一重要变化的具体过程。此外,在综合分析华南和德国艾菲尔地区的研究材料的基础之上,以牙形刺组织学特征为切入点,详细论述Polygnathus属在基腔翻转后出现的另一个具有重要地层学意义的特征——搁板状突伸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发生学机制。该研究对于探讨牙形刺重要特征的出现具有启示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Emsian (Lower Devonian) conodonts from the Daliantang Formation at Daliantang, southeastern Yunnan, CHina
中国云南东南部大连塘组的 Emsian(下泥盆统)牙形刺
  • DOI:
    10.1016/j.palwor.2020.11.003
  • 发表时间:
    2020-11
  • 期刊:
    Palaeoworld
  • 影响因子:
    1.7
  • 作者:
    Lu JF;Valenzuela-Rios JI;Konigshof P;Liao JC;Wang Y;Qie WK;Xu HH
  • 通讯作者:
    Xu HH
Morphogenetic patterns of the shelf-like protuberance in the late Emsian-early Eifelian polygnathid conodonts
晚埃姆西期-早埃菲利期多颌牙形刺的架状突起的形态发生模式
  • DOI:
    10.1111/let.12361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Lethaia
  • 影响因子:
    1.5
  • 作者:
    Lu Jian-Feng;Koenigshof Peter
  • 通讯作者:
    Koenigshof Peter
Eifelian (Middle Devonian) species of Bipennatus from the Beiliu Formation at Nalai, South China
华南那来北流组的埃菲勒(中泥盆世)Bipennatus 种
  • DOI:
    10.1016/j.palwor.2019.12.002
  • 发表时间:
    2020-12
  • 期刊:
    Palaeoworld
  • 影响因子:
    1.7
  • 作者:
    Jian-Feng Lu;Peter Königshof
  • 通讯作者:
    Peter Königshof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 DOI:
    10.1360/n072017-00384
  • 发表时间:
    2018-10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郄文昆;马学平;徐洪河;乔丽;梁昆;郭文;宋俊俊;陈波;卢建峰
  • 通讯作者:
    卢建峰
大口黑鲈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镕;白俊杰;李胜杰;卢建峰;李小慧;刘楚吾
  • 通讯作者:
    刘楚吾
新疆哈密东部早泥盆世生物地层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地层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锐明;陈秀琴;卢建峰;傅强
  • 通讯作者:
    傅强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