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的红霉素耐药百日咳鲍特菌发生和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602902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1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3009.传染病流行病学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Bordetella pertussis is the main pathogen which cause children pertussis. Pertussis have been well controlled after sever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DTaP vaccine. However, the Pertussis resurgence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ny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recently. In China, the rapid emergency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t Bordetella pertussis , which was rare in other countries, could cause huge burdens. Thus, it is essential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t Bordetella pertussi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epidemic of pertussis. We thus hypothesize that other mechanisms e.g. movable elements and the clone expansion of resistant strains may also involved in causing its resistance and spread.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erythromycin resistant relative genes and spread of clinical Bordetella pertussis strains in Shannxi provinc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rough 2012 to 2018, this study perform E-Test, PCR, PFGE and WGS etc methods to explain the basic resistant mechanism , also the spread mechanism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Bordetella pertussis. Also, the deeply screening the resistant genes with PCR and WGS methods will provide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t in Bordetella pertussis.
百日咳鲍特菌(Bp)是儿童百日咳最主要的病原菌。出生后百白破疫苗的接种使该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年来全球百日咳发病再次抬头,尤其是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全球罕见的红霉素耐药株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增长,因此控制耐药株的传播对有效预防该病在我国的流行非常关键。同时我们研究认为耐药株的迅速增加不排除其它获得性耐药基因的协同作用,且可能存在耐药株的克隆传播。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拟进一步对2012-2018年陕西及周边省份的Bp临床株通过E-Test法检测其红霉素耐药性并分析研究周期内百日咳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PCR和测序比对、PFGE等分子分型和WGS分析等方法全面筛查耐药相关基因、揭示Bp的红霉素耐药株克隆聚类特征;从而阐明Bp红霉素耐药株发生和传播的分子机制,为控制Bp红霉素耐药株的传播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耐药相关基因的全面筛查同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Bp的红霉素耐药机制提供基础。

结项摘要

百日咳鲍特菌(Bp)是儿童百日咳最主要的病原菌。出生后百白破疫苗的接种使该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年来全球百日咳发病再次抬头,尤其是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全球罕见的红霉素耐药株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增长,因此控制耐药株的传播对有效预防该病在我国的流行非常关键。同时我们研究认为耐药株的迅速增加不排除其它获得性耐药基因的协同作用,且可能存在耐药株的克隆传播。本项目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拟对2012-2017年陕西及周边省份的2817例疑似百日咳患者采集鼻咽拭子进行Bp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获得核酸阳性标本1219例及Bp临床株224株。使用E-Test法检测其红霉素耐药性显示218株MIC≥256mg/ml,耐药率97.3%,且都携带23S rRNA A2047G突变,PCR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耐药基因数据库中比较未见其它耐药相关位点突变及可移动元件介导的耐药基因。采用自主设计的从鼻咽拭子中直接检测23S rRNA A2047G突变和MAST检测获得556例结果,可见从2012年开始Bp耐药率不断走高,至2015年-2017年稳定在96%左右,且所有耐药株为ptxP1谱系,所有ptxP3谱系都不耐药。通过55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调查,并分析研究周期内百日咳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症状等变量;对所有临床株通过PFGE、MAST及MLVA进行分子分型并挑取代表性的50株临床株采用全基因组分析可见所有耐药株源于同一进化系,我们命名为fhaB3谱系。提示我国红霉素耐药Bp呈明显的克隆传播特征,为我们百日咳预防的针对性给出了科学指导。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ertussis Outbreak in a Primary School in China: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Macrolide-resistant Bordetella pertussis
中国一所小学百日咳暴发:耐大环内酯类百日咳博德特氏菌的感染和传播
  • DOI:
    10.1097/inf.0000000000001814
  • 发表时间:
    2018-06-01
  • 期刊: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Liu, Xiaoguai;Wang, Zengguo;He, Qiushui
  • 通讯作者:
    He, Qiushui
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百日咳鲍特菌抗原基因型别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疫苗和免疫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栾阳;金子懿;张娟胜;张晔;王增国;徐纪茹
  • 通讯作者:
    徐纪茹
Genomic epidemiology of erythromycin-resistant Bordetella pertussis in China
中国耐红霉素百日咳博德特氏菌的基因组流行病学
  • DOI:
    10.1080/22221751.2019.1587315
  • 发表时间:
    2019-03-22
  • 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 影响因子:
    13.2
  • 作者:
    Xu, Zheng;Wang, Zengguo;Lan, Ruiting
  • 通讯作者:
    Lan, Ruiting
百日咳鲍特菌23S rRNA 位点变异AS-PCR 检测方法建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公共卫生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娟胜;李芳;栾阳;刘莹;王增国
  • 通讯作者:
    王增国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三轴漏磁与电涡流检测的管道内外壁缺陷识别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控制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少平;王增国;刘金海;苏涵光;汪刚
  • 通讯作者:
    汪刚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