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汇聚场发射电子源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60907007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4.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
  • 结题年份:
    2012
  • 批准年份:
    200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0-01-01 至2012-12-31

项目摘要

场发射显示器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场发射电子束的发散,目前采用聚焦电极(即第四电极,另外三个电极为阴极、栅极、阳极)控制电子束的发散,导致场发射电子源结构复杂、场发射效率低下。本项目以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电子源为目标,研究设计新型场发射电子源结构,利用栅极与阳极产生的电场控制场发射电子的运动轨迹,使电子向中心汇聚,从而无需聚焦电极即可降低甚至消除电子束的发散,简化场发射电子源的结构;本项目拟以薄导电膜及碳纳米管为场发射阴极,深入研究电场分布与电子运动轨迹的关系,并结合薄导电膜和碳纳米管的场发射特性,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优化场发射电子源参数,简化器件结构与制备工艺,研制电子束发散小、结构简单、场发射效率高的新型场发射电子源,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显示器件奠定基础。初步的理论模拟结果表明无需聚焦电极且电子束发散小的新型场发射电子源是可行的。

结项摘要

场发射在冷阴极平板显示、X射线源、真空微纳电子系统和小型微波发生器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冷阴极平板显示领域,电子源结构和阴极材料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电子源结构,本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自汇聚场发射电子源,采用平面栅极结构,即栅极置于中央,被阴极所包围,场发射阴极材料放置于栅极和阴极之间,利用栅极与阳极产生的电场控制场发射电子的轨迹,使电子向中心汇聚,降低电子束发散,简化了场发射电子源的结构。首先在理论上,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栅极的大小、栅极与阴极间隙、阴极结构等场发射电子源结构参数和栅极电压、阳极电压等电参数以及场发射材料的结构和种类对电子源中电场分布和电子束发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和电参数可以降低电子束的发散;增加场发射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和降低纳米阵列材料的阵列间距同样可以影响电子源中电场分布从而降低电子束的发散,因此,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阴极材料,本项目从理论和实验上对其场发射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功函数是影响材料场发射性能的重要参量,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吸附碱金属对于碳纳米管功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吸附碱金属原子后,功函数明显降低,并且碳纳米管的功函数可以采用吸附不同的碱金属原子来进行调节。功函数的降低主要来自吸附碱金属后碳纳米管与碱金属原子间电荷转移,这使得碳纳米管费米能级有所提高。实验上制备了多种纳米材料,研究了其场发射性能。在对电子源结构和阴极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备了自汇聚型场发射电子源,并对其场发射性能进行研究。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创性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显示器件奠定了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
专利数量(0)
Simulation of self-focusing electron emitter
自聚焦电子发射器仿真
  • DOI:
    10.1109/ivnc.2009.5271578
  • 发表时间:
    2009-07
  • 期刊: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Yuan, Guang;Jiang, Jinjing;Li, Chun;Liu, Weidong;Mimura, Hitenori
  • 通讯作者:
    Mimura, Hitenori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from diamond-like carbon nanodot arrays
类金刚石碳纳米点阵列的电子场发射
  • DOI:
    10.1016/j.physe.2009.11.018
  • 发表时间:
    2010-03
  • 期刊:
    Physica E: Low-dimensional Systems and Nanostructure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Chun;Yan,Peng-xun;Li,Xiao-chun;Chong,Er-min
  • 通讯作者:
    Chong,Er-min
纳米氧化锡室温光激活气敏特性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光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高桂超;元光;李春;郜振宁
  • 通讯作者:
    郜振宁
Modulation of the Work Function of Capp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by Alkali-Metal Adsorption: A Theoretical Study
碱金属吸附调节封端单壁碳纳米管功函数的理论研究
  • DOI:
    10.1021/jp200885m
  • 发表时间:
    2011-04
  • 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Xu, Shun-Fu;Yuan, Guang;Li, Chun;Liu, Wei-Hui;Mimura, Hidenori
  • 通讯作者:
    Mimura, Hidenor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海上风力机变桨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 DOI:
    10.19805/j.cnki.jcspe.2020.05.008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动力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立;余万;李春;邓允河
  • 通讯作者:
    邓允河
外水相中天然大分子对W/O/W型多重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 DOI:
    10.16429/j.1009-7848.2018.12.01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食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春;赵裕才;陈晓倩;刘丽波;张婷;曲国强;孙雪婷
  • 通讯作者:
    孙雪婷
Design and simulation for large parafoil fix line object homing algorithm
大型翼伞定线物体归航算法设计与仿真
  • DOI:
    10.1007/s11771-016-3285-8
  • 发表时间:
    2016-09
  • 期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影响因子:
    4.4
  • 作者:
    李春;滕海山;祝燕华;蒋万松;周朋;黄伟;陈旭;刘靖雷
  • 通讯作者:
    刘靖雷
Fe_mB_(20) (m = 1,2)团簇中超快自旋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DOI:
    10.7498/aps.70.20210056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卢欣;谢孟琳;刘景;金蔚;李春;Georgios Lefkidis;Wolfgang Hubner
  • 通讯作者:
    Wolfgang Hubner
十二脉波不控整流器直流单极接地短路的动态数学模型
  • DOI:
    10.19595/j.cnki.1000-6753.tces.190417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电工技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春;马凡;付立军;沈建清;孙文
  • 通讯作者:
    孙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春的其他基金

北太平洋风生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大气环流反馈效应
  • 批准号:
    41276002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8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风应力强迫下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与大气环流耦合调整的过程与机理
  • 批准号:
    40906003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2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