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形成机理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7506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504.大气动力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There exists a low pressure system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f continental northern East Asia in boreal summer.The northern East Asian low (NEAL)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 of the Tibetan—Mongolian Plateau and north edge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NEAL in the north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the south forms a meridional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nd leads to a subtropical East Asian westerly monsoon in between, which greatly affect summer climate in East Asia.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roject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the period 2014—2017, the applicant has investig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NEAL and also their impact on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The current proposal is a succession of the project. The applicant will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AL focusing on possible impacts of diabatic heating, transient eddy forcing, and topograph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nglian Plateau. Als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three forcings on formation of the NEAL will be compared with those on form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low and the Aleutian 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erformance of this project will improve the theory of meridional thermal contrast-inducing monsoon flow and, moreo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addit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le of the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in formation of the NEAL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model simulation may help understand model simulation bias in East Asia summer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nd, therefore, benefit model improvement.
夏季,东亚北部地区对流层低层为一个低压环流系统(东北亚低压)所控制,该低压位于青藏—蒙古高原大地形的下游和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区。东北亚低压与其南侧海洋上空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经向的海陆热力差异,共同影响着东亚夏季风环流和气候。申请人主持的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7年)深入研究了夏季东北亚低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机理及其对于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本申请书是该项目的延续,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非绝热加热,中纬度天气瞬变扰动以及地形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形成机理。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南北热力差异激发季风环流的理论,提高对于东亚夏季风形成和变异机理的认识。此外,通过对比观测和数值模拟中不同物理过程对夏季东北亚低压影响的差异,可进一步认识东亚夏季环流和气候模拟偏差的物理原因,为模式改进提供基础。

结项摘要

东北亚低压是位于东亚中纬度的、对流层低层的一个夏季低压环流系统,它与南侧的西太副高形成东亚地区南、北向的热力差异,控制着东亚季风西风和梅雨带降水分布。此外,东北亚低压东部的偏南风气流有利于沿着西太副高西侧输送的水汽继续北上,形成中国东北地区的夏季风降水。本项目在前期研究东北亚低压变化特征和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非绝热加热、瞬变扰动反馈和大地形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东北亚低压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亚低压形成主要受到非绝热加热的影响,而瞬变扰动反馈的贡献很小。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局地潜热加热对东北亚低压形成的贡献最大,其与辐射冷却的协调作用导致低压在东北亚地区形成;局地感热也有利于东北亚低压形成,但其贡献是次要的。陆地非绝热加热影响被低层的北风冷平流所部分抵消;北风东侧进而形成气旋低压环流。另一方面,辐射冷却导致东北亚地区出现低层南风,改变低压强度和位置。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闭合的东北亚气旋低压环流形成。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东北亚低压的次季节变化(6、7月强,8月弱)主要来自于8月辐射冷却增强的影响,而潜热和感热减弱的影响是次要的。..此外,亚洲大地形(青藏-伊朗-蒙古高原)和海陆分布对东北亚低压的形成都十分重要。当只考虑海陆分布影响,中纬度的东北亚低压和南侧的副热带南亚低压相对独立。而在引入大地形之后,东北亚低压增强,并且向高原靠近,与南侧低压合并形成强大的亚洲低压。..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南北热力差异激发季风环流的理论,提高对东亚夏季风形成和变化机理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比研究观测和数值模拟中不同物理过程对夏季东北亚低压影响的差异,认识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偏差的物理原因,可为改进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Intermodel Diversity in the Zonal Location of the Climatological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in Summer and Association with Rainfall over East Asia in CMIP5 Models
CMIP5模式中夏季东亚西风急流核心气候位置位置的模式间多样性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
  • DOI:
    10.1007/s00376-019-8221-z
  • 发表时间:
    2019-04
  • 期刊: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影响因子:
    5.8
  • 作者:
    Lin Zhongda;Fu Yuanhai;Lu Riyu
  • 通讯作者:
    Lu Riyu
The South Atlantic-South Indian Ocean Pattern: a Zonally Oriented Teleconn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Jet in Austral Summer
南大西洋-南印度洋模式:南半球夏季沿南半球西风急流的纬向遥相关
  • DOI:
    10.3390/atmos10050259
  • 发表时间:
    2019-05-01
  • 期刊:
    ATMOSPHERE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Lin, Zhongda
  • 通讯作者:
    Lin, Zhongda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East Asian low: role of diabatic heating
东亚低压的形成:非绝热加热的作用
  • DOI:
    10.1007/s00382-020-05615-6
  • 发表时间:
    2021-01
  • 期刊:
    Climate Dynamic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Lin Z.;C. Bueh
  • 通讯作者:
    C. Bueh
Impact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pring sea ice in the Barents Sea on East Asian rainfall in June
巴伦支海春季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6月降水的影响
  • DOI:
    10.1080/16742834.2018.1454249
  • 发表时间:
    2018-05
  • 期刊: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Lin Zhongda;Li Fang
  • 通讯作者:
    Li Fang
The Decadal Reduction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n Autumn Rainfall since the Early 1990s: A Response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ing in the Subtropical South Pacific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澳大利亚东南部秋季降雨量逐年减少:对南太平洋副热带海面温度变暖的响应
  • DOI:
    10.1175/jcli-d-19-0686.1
  • 发表时间:
    2020-03-01
  • 期刊:
    JOURNAL OF CLIMATE
  • 影响因子:
    4.9
  • 作者:
    Lin, ZhongDa;Li, Yun;Hu, AiXue
  • 通讯作者:
    Hu, AiXue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1990年代初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代际转变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大气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杜梦醒;林中达;陆日宇
  • 通讯作者:
    陆日宇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大气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陆日宇;林中达;张耀存
  • 通讯作者:
    张耀存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大气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林中达
  • 通讯作者:
    林中达
Impact of the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of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in mid summer on eastern China rainfall
盛夏东亚对流层上层急流两类北跳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影响因子:
    5.8
  • 作者:
    林中达
  • 通讯作者:
    林中达
影响东北夏季(5-8月)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沈柏竹;林中达;陆日宇;廉毅
  • 通讯作者:
    廉毅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林中达的其他基金

蒙古高原地形动力、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7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蒙古高原地形动力、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 批准号:
    42175074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机理
  • 批准号:
    41375086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盛夏北跳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 批准号:
    40905025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2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