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能量负离子在绝缘晶体表面解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405078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3001.粒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Negative ion formation occurs with a high probability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energetic atoms with insulator surfaces, which provides the new approach in application to large-current negative-ion sources and neutral-particle detection in space. Since the detachment is vital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negative-ions, the best way to study the negative ion detachment is the negative ion scattering. However, such measurments are still fairly scarce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 contrary, the negative-ion source in Lanzhou University works well and provides us with the good precondition. Based on grazing scattering and backscattering configurations, we use the position-sensitive and time-of-flight techniques to perform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one hand, this study focuses experimental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tachment of negative ions and the bandgap of the insulator, the electron affinity, the incident energy and the incident angle, as well as the anion and cation on the surface;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further develop the model proposed previously by our group to interpre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 and theory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mechanism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of the negative 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on spectroscopy, low-energy io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and new negative ion sources, etc.
原子与绝缘体表面碰撞能高效产生负离子的研究为寻找强流负离子源、空间中性粒子探测等提供了新途径,因而受到了人们较多的关注。解离是影响负离子最终份额至关重要的因素,直接采用负离子束与绝缘体表面散射是研究负离子解离的最佳途径,但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该实验较难开展,因此人们对绝缘体表面负离子解离机制并不了解。兰州大学拥有运行良好的低能负离子源,为我们开展keV能量负离子束与绝缘晶体表面散射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本项目拟在实验上,基于掠射和背散射布局,采用位置灵敏和飞行时间技术考察绝缘体能带结构、负离子亲和能级、入射能、入射角以及表面阴阳离子与负离子解离的内在联系;在理论上,发展本课题组提出的负离子解离模型,帮助理解实验结果。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不仅能深入理解绝缘体表面负离子解离的动力学行为,而且将推动二次离子质谱、低能离子散射谱学、新型负离子源等技术的发展。

结项摘要

本项目完成了低能负离子解离概率与入射角度、入射动能、能带间隙、不同种类表面等关联的实验与理论工作。实验上,测量了多种负离子掠射LiF(100)表面的正离子、负离子份额与入射能、入射角的依赖关系。我们首次发现负离子份额与正离子份额相当,且随入射角度非单调变化,在较大入射角时负离子在表面阴离子上完全解离;为检验窄能隙对负离子形成是否有影响,测量多种负离子与水/Si表面(散射角38度、8度)散射时,负离子、正离子份额与入射能、入射角的依赖关系。在相同的散射条件下,首次观察到LiF的宽能隙对负离子形成有影响,而Si的窄能隙却基本没有影响。其结果不能用自由电子气模型进行描述。我们修正模型,考虑了近距离作用,首次给出了非单调的角度依赖的定量描述。理论上,我们首次考虑了负离子在表面阳离子上解离,并利用过垒模型进行计算,发现解离概率不可忽略。基于本课题组建立的“电子隧穿”解离模型,减少可调参数,并考虑了负离子与绝缘体表面阳离子作用,计算了负离子解离概率与入射能、入射角的关系,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低能负离子在能隙表面的解离机制的理解,为强流负离子源研制和空间粒子探测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基于该项目,我们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二区文章5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培养研究生多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Dissociation and Charge Transfer of H2O on Cu(110) Probed in Real Time Using Io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使用离子散射光谱实时探测 Cu(110) 上 H2O 的解离和电荷转移
  • DOI:
    10.1021/acs.langmuir.6b03516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Langmuir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Lin Chen;Jianjie Lu;Pinyang Liu;Lei Gao;Yuefeng Liu;Feifei Xiong;Shunli Qiu;Xiyu Qiu;Yanling Guo;Xiemng Chen
  • 通讯作者:
    Xiemng Chen
The description of charge transfer in fast negative ions scattering on water covered Si(100) surfaces
水覆盖的Si(100)表面上快速散射负离子的电荷转移描述
  • DOI:
    10.1016/j.apsusc.2016.06.132
  • 发表时间:
    2016-11
  • 期刊: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Chen Lin;Qiu Shunli;Liu Pinyang;Xiong Feifei;Lu Jianjie;Liu Yuefeng;Li Guopeng;Liu Yiran;Ren Fei;Xiao Yunqing;Gao Lei;Zhao Qiushuang;Ding Bin;Li Yuan;Guo Yanling;Chen Ximeng
  • 通讯作者:
    Chen Ximeng
Role of projectile energy and surface work function on charge transfer of ions grazing scattering on dissociated H2O-covered Cu(110)
弹丸能量和表面功函数对离解 H2O 覆盖的 Cu(110) 上离子掠散射电荷转移的作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Appiled surface science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ei Gao;Yachao Zhu;Yuanqing Shi;Pinyang Liu;Yunqing Xiao;Fei Ren;Lin Chen;Yanling Guo;Ximeng Chen
  • 通讯作者:
    Ximeng Ch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木质基复合材料3D打印高端定制包装结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包装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姜凯译;郭艳玲;张慧;于跃强
  • 通讯作者:
    于跃强
蓝莓采收机高通过性自行走装置设计及性能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鲍玉冬;梁钊;赵彦玲;刘献礼;杨杰;郭艳玲;李志鹏
  • 通讯作者:
    李志鹏
木粉/PES复合粉末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及后处理技术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电加工与模具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艳玲;姜凯译;辛宗生;曾伟梁
  • 通讯作者:
    曾伟梁
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梦雅;宗成星;艾淑娟;付凤至;王琪;刘靖;孙冬兰;郭艳玲;郭也平
  • 通讯作者:
    郭也平
蓝莓采摘机振动采摘装置凸轮机构的设计与试验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机械设计与制造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耿雷;郭艳玲
  • 通讯作者:
    郭艳玲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郭艳玲的其他基金

基于低能碱金属离子中性化谱原位探测碳材料表面缺陷电子态
  • 批准号:
    12275113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5.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低能碱金属离子中性化谱原位探测碳材料表面缺陷电子态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5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