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刺槐环境适应机制、成本与群落性状结构及功能变化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7128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0.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BL) has become a pioneer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Loess Plateau,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However, the black locust has poorly developed in some sites or regions due to the high heterogeneity in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Loess Plateau. These poorly developed trees are usually called “dwarf trees” with sparse understory vegetation and simple structure, and which can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expected ecosystem functions. How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dwarf trees” and communities with low functions,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isting poorly developed communities is still a big challenge for this region. This study, taking the whole Loess Plateau as the study area and using functional traits as a starting point, will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traits and growth of black locust along two transect lines from the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n the Loess Plateau. Meanwhile, this study will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functional trait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of black locust communities and nativ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long two transect lin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unctional traits and growth of black locust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to detect the adaptation mechanism and adaptation cost of black locust in Loess Plateau; 2) to define the boundaries in environment and trait space of the formation of “dwarf trees”; 3)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rait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between black locust communities and native communities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 and 4)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black locust invasion on the trait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5) to detect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ies with low ecosystem functions. The result will provide supports fo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ies with low ecosystem functions in Loess Plateau.
刺槐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先锋树种,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的复杂性,一些立地环境下刺槐发育不良形成“小老树”,通常林下植被稀疏、结构简单、难以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如何避免这些低效人工植被的形成,并对现有低效植被进行改造以提升其功能,是该区恢复植被重建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此,项目试图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区,以植物功能性状为突破口,通过大尺度样线调查,结合控制试验,分析不同环境梯度下刺槐功能性状变化与生长速率的响应关系,阐明刺槐的环境适应机制与成本,明确“小老树”形成的环境与功能性状边界条件;比较刺槐人工群落与乡土植物群落的性状结构差异,分析不同环境梯度下刺槐对群落性状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影响,揭示低效人工植被的形成过程与机制,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也为低效刺槐林分的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结项摘要

项目针对黄土高原刺槐广泛种植中存在的“小老树”及其形成的低效林分问题,综合大尺度水热梯度调查、局部断面调查和控制实验,取得了一下主要研究进展:1)刺槐的功能性状随坡位和坡向呈规律性变化,并通过功能性状关系的权衡与协变的整体适应策略,形成不同的适应对策:在阳坡和下坡以生长组织投资为主,在阴坡和中上坡则着重于保守防御;2)刺槐适应环境是有成本的,如叶厚度增加一个单位,地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少0.515mm和1.124g、1.446g、0.968g;增加一个单位的比根长,地径、株高、冠幅 和总生物量分别减少0.222mm、0.287cm、0.492cm和0.511g;3)刺槐在草原和森林草原区,会引起林下物种数量的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但在森林区,刺槐种植后林下物种数量多且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4)刺槐林下植物群落和乡土植物群落的叶碳、叶氮、叶磷、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等功能性状随植被带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刺槐林下植物群落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显著高于乡土植物群落,但功能多样性指数表现并不一致,刺槐在草原区会引起植物功能多样性的降低,导致林下植被较低的生物量生产,使得植被系统功能低下,但森林区引种刺槐则可提高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功能;5)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调查表明,刺槐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在草原区,刺槐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在森林草原区,其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也有所提高,但在森林区的影响却显著低于乡土植物群落;6)在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刺槐林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大于或等于乡土植物群落,但真菌多样性低于乡土植物,在森林区则相反,刺槐林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低于或等于乡土植物群落,但真菌多样性高于乡土植物群落。上述研究表明,刺槐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这种梯度效应对于明确刺槐种植的适宜的边界条件和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黄土丘陵区刺槐对不同立地环境的适应机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唐洋;温仲明;刘静;杨玉婷;王杨
  • 通讯作者:
    王杨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Black Locust Leaves Mineraliza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刺槐叶矿化相关真菌动力学的鉴定及其与理化因素的相关性
  • DOI:
    10.3389/fmicb.2020.00348
  • 发表时间:
    2020-04
  • 期刊: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Chen Sihui;Zhang Jing;Wen Zhongming
  • 通讯作者:
    Wen Zhongming
基于LHS策略的延河流域植物功能型划分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西北林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玉婷;曾鸿文;温仲明;王杨
  • 通讯作者:
    王杨
Community-weighted mean traits but not functional diversity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during wetland dryi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群落加权平均性状而非功能多样性决定青藏高原湿地干燥期间土壤性质的变化
  • DOI:
    10.5194/se-8-137-2017
  • 发表时间:
    2017-02-06
  • 期刊:
    SOLID EARTH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Li, Wei;Epstein, Howard E.;Du, Guozhen
  • 通讯作者:
    Du, Guozhen
外来物种刺槐对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
  •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02.007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朱朵菊;温仲明;张静;陶宇;曾鸿文;唐洋
  • 通讯作者:
    唐洋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林生长的空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1):15-17,24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温仲明;从怀军;焦峰;王飞.
  • 通讯作者:
    王飞.
基于功能性状的铁杆蒿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温仲明;杨士梭;王红霞;郭茹
  • 通讯作者:
    郭茹
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32-37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温仲明;杨勤科;焦峰.
  • 通讯作者:
    焦峰.
延河流域植物叶性状间关系及其在不同植被带的表达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茹;温仲明;王红霞;戚德辉
  • 通讯作者:
    戚德辉
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延征;王焓;朱求安;温仲明;彭长辉;林光辉
  • 通讯作者:
    林光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温仲明的其他基金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水沙拦蓄效率变化与水文连通性响应
  • 批准号:
    41977077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1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黄土丘陵区植物对侵蚀环境的适应与抗侵蚀植物群落构建
  • 批准号:
    41271297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7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黄土丘陵区潜在植被格局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批准号:
    4087124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自然恢复及其人工调控
  • 批准号:
    40301029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