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产生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405227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503.机械动力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Strong cross-coupling motion is one of prim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or flying qualities of helicopters. However, the state-of-the-art helicopter flight dynamics mathematical models can not correctly predi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couplings, which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its adjustment cycle, consequently, downgrade the flying qualities level of helicopters. This project taking the cross-coupling motions of helicopters as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a new grand test method and an advanced theor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otor wake distortion and viscous dissipation, unsteady aerodynamics, blades elastic deformations on the behaviors of helicopter cross-coupling motions. The research deepl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ross-couplings and the variation rules of the cross-coupling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flight state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helicopter advanced flight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flying quality design.
交叉耦合运动严重是直升机飞行品质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不能正确预测交叉耦合运动规律,不仅严重增加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困难性和调试周期,并最终损害直升机的飞行品质。本项目以直升机旋翼交叉耦合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特殊地面试验手段和理论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旋翼尾涡结构畸变形式、尾涡粘性耗散、气动载荷非定常效应、旋翼桨叶弹性变形等多种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机动飞行中交叉耦合运动的影响规律,阐明交叉耦合运动产生的机理,揭示飞行状态参数对交叉耦合运动的影响规律,为直升机先进飞行控制律设计和飞行品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直升机旋翼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旋翼桨尖轨迹平面具有较强的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而旋翼俯仰和滚转运动不纯是直升机飞行品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直升机理论对旋翼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仍然认识不充分,难以准确预测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特性,因此摸清旋翼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产生机理和变化规律对于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飞行控制律设计以及飞行品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旋翼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了试验和理论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模型旋翼,开展了指令俯仰角速率运动下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试验研究,测量了表征交叉耦合运动的滚转力矩响应,并获得了不同旋翼拉力系数、俯仰角速率以及桨叶挥舞约束刚度下的滚转力矩响应数据,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持;(2)基于粘性涡粒子方法、Leishman-Beddoes非定常气动模型、有限单元弹性桨叶模型建立了气动、结构耦合的旋翼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可准确预测俯仰/滚转交叉耦合响应;(3)综合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研究了旋翼尾迹畸变与耗散、气动载荷非定常效应、桨叶弹性变形、挥舞约束刚度等因素对俯仰/滚转交叉耦合运动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旋翼尾迹畸变和桨叶挥舞固有频率是决定交叉耦合运动方向和幅值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桨叶扭转和气动载荷非定常效应,其他因素基本可忽略;(4)提出了7运动自由度涡环单元概念,建立了基于多自由度涡环单元的旋翼动态尾迹模型,与已有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可准确计算俯仰/滚转运动下旋翼尾迹畸变和诱导速度分布,且计算效率高,通过飞行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预测直升机俯仰/滚转交叉耦合响应的准确性。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
专利数量(1)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旋翼控制相位角问题分析
  •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6.0812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野;陈仁良;李攀;鲁可
  • 通讯作者:
    鲁可
一种新的旋翼动态尾迹模型研究
  • DOI:
    10.16356/j.1005-2615.2016.02.010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珅宁;李攀;张亚飞;陈仁良;孔卫红
  • 通讯作者:
    孔卫红
基于涡环尾迹模型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航空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野;陈仁良;李攀
  • 通讯作者:
    李攀
耦合POD重构舰面流场的直升机舰面起降数值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航空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吉洪蕾;陈仁良;李攀
  • 通讯作者:
    李攀
直升机悬停纵向运动模态的耦合
  • DOI:
    10.13224/j.cnki.jasp.2016.11.018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航空动力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元;陈仁良;李攀
  • 通讯作者:
    李攀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的特征及异同点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地质科技情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程岳宏;于兴河;刘玉梅;赵厚祥;李胜利;谭程鹏;戴明建;李攀
  • 通讯作者:
    李攀
应用超声微泡直接测量微小血管血流速度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任建丽;成涓;伍星;郑元义;王志刚;李攀;冉海涛;张群霞;罗真春
  • 通讯作者:
    罗真春
盾构隧道结构病害及其机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林楠;李攀;谢雄耀
  • 通讯作者:
    谢雄耀
当代体验式花文化研究—以木芙蓉为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火艳;李攀;祝遵凌
  • 通讯作者:
    祝遵凌
一例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心理学 和行为症状的临床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综合临床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攀;权伟;张惠红;周玉颖
  • 通讯作者:
    周玉颖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