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CCD和多照明角并用提高数字全息三维成像性能的新孔径合成方法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61405111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holography such as noninvasive, real time imaging, and the capability to reconstruct 3D volume information, it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3D microscopic imaging and measurement area in recent years. Currently, the limited lateral resolution and field of view are the two main issues in digital hol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other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such a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e axial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digital holography is not satisfied. Th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the field of view, later resolution and axial accuracy to ideal extents in one system is an urgent need. In this project, a new aperture synthesis approach based on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CCDs and multiple illumination angles is proposed. By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signal captur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field of view and down to sub-micrometer later resolution is achieved. Meanwhile, aperture synthesis method always cannot work in real time. Single exposure working mode is studi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At last, by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between lateral resolution and axial error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axial error sources, the axial accuracy is improved to nanometer scale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 Finally, a real time digital holography 3D imaging with an improved of the field of view, sub-micrometer lateral resolution and nanometer axial measurement accuracy will be achieved. The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project tremendously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holography technique, broadens its application areas, satisfies the need for high performance 3D imaging in many fields, and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3D microscopic imaging technique.
数字全息技术,由于无损、实时以及能够获取三维体信息等优点,近年来在三维显微成像和测量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受限的横向分辨率、视场、以及轴向准确度,是数字全息的三个主要问题,严重限制其应用范围。在同一个系统中完成三个性能的共同提高并达到理想程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项目拟提出基于多CCD和多照明角度并用的新孔径合成方法。首先,通过提高数字全息的获取信号空间带宽积能力,同时实现视场的扩大和亚微米级的高横向分辨率。其次,针对孔径合成方法难以实时工作的问题,将对单曝光工作模式开展研究。最后,通过对轴向误差与横向分辨率作用机制、以及轴向误差源的全面研究,从多个方面将轴向准确度提高到纳米量级。最终实现同时扩大视场、并达到亚微米横向分辨率、以及纳米轴向准确度的实时三维成像方法。该方法将显著提高数字全息三维成像性能,满足多领域对高性能三维显微成像的需求,对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数字全息技术,由于其能够无损、实时地获取三维形貌信息等优点,近年来在三维显微成像和测量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受限的横向分辨率、视场、以及轴向误差,是数字全息的三个主要问题。.本项目围绕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以下的研究。首先对数字全息中轴向误差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空变特性是重要轴向误差源。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总结了空变特性导致轴向误差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窗函数应用到数字全息图上,全面抑制数字全息中轴向误差。同时对窗函数抑制误差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窗函数中与误差相关的重要指标。以该量化指标作为指导选择合适的窗函数,可有效抑制轴向误差。.其次我们将多个CCD记录的多幅全息图进行拼接,合成较大的数值孔径,实现横向分辨率和视场的共同提高。在多个全息图拼接中,创新地提出了基于纯相位图像的拼接算法。不需要强度信息,仅仅依靠高度信息完成多孔径的拼接。.此外,为了解决方案中需要多个CCD的问题,我们对压缩感知数字全息进行了研究。压缩感知技术只需一幅全息图的10%-20%像素,就可重建高质量的图像。故通过复用一个CCD可记录多个CCD信息。复用效率的关键是稀疏基的选取。我们研究目前常用的稀疏基并不是最佳的稀疏基。我们提出CDF9/7和17/11是更优质稀疏基,可以更高效地复用一个CCD。.最后在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将量化相位显微方法与荧光成像结合,动态地观察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三维形貌先膨胀,再破裂,再缩小的过程。对于细胞凋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尝试将数字全息作为动态观察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手段应用到分子通信的实验研究中。.综上,在此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对数字全息中横向分辨率、视场以及轴向误差三个方面的限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方法,显著地提高数字全息三维成像性能,对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通信等研究领域,帮助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4)
专利数量(0)
The suppression of phase error by applying window functions to digital holography
将窗函数应用于数字全息术抑制相位误差
  • DOI:
    10.1016/j.optlaseng.2016.05.022
  • 发表时间:
    2016-11
  • 期刊: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Yan Facai;Yan Hao;Yu Yingjie;Zhou Wenjing;Asundi An
  • 通讯作者:
    Asundi An
Adaptive Detection and ISI Mitigation for Mobile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移动分子通信的自适应检测和 ISI 缓解
  • DOI:
    10.1109/tnb.2017.2786229
  • 发表时间:
    2018-03
  • 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Chang Ge;Lin Lin;Yan Hao
  • 通讯作者:
    Yan Hao
Studies on the sparsifying operator in compressive digital holography
压缩数字全息稀疏算子的研究
  • DOI:
    10.1364/oe.25.018656
  • 发表时间:
    2017-08-07
  • 期刊:
    OPTICS EXPRESS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Bettens, Stijn;Yan, Hao;Schelkens, Peter
  • 通讯作者:
    Schelkens, Peter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压电曲壳结构的形状控制和优化设计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应用数学和力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闫浩;姚林泉;孙晓洁
  • 通讯作者:
    孙晓洁
毛茛叶报春组一存疑种花粉形态的多样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植物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洪芳玲;李治中;闫浩;邵剑文
  • 通讯作者:
    邵剑文
K波段常温接收机噪声注入定标方法分析研究
  •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00513.002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凯;闫浩;段雪峰;马军;陈卯蒸;王洋;曹亮;陈晨雨;李鹏
  • 通讯作者:
    李鹏
菹草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互作及其对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闫浩;施媚;何宗祥;张庭廷
  • 通讯作者:
    张庭廷
基于高斯烟羽模型的PM2.5污染源扩散规律模拟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系统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柴瑞瑞;闫浩;夏继敏;刘德海
  • 通讯作者:
    刘德海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闫浩的其他基金

构建面向纳米网络的微观分子通信实验平台及相关理论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5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