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仰韶遗址古耕层土壤特征的原始农耕文化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907001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09.基础土壤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20-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farming ancient agriculture in North China. This project selects the ancient arable layer of Yangshao Cultural S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identification and macro-recovery, exploring the content and scale of ancient human cultiv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soil micromorphology, analyzing of coarse and fine grain, observing soil formations and biological remain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ggregate size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analy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total phosphorus, nitrogen, pollen and phytol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explore ancient tillage methods, the degree of farmlan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its effect on soil development. Macroscopic recovery mainly uses a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er to scan the stratum profile within the ancient arable lay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data of different stratum in the profile are collected by using an earth drill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grid method. Based on scanning and collecting data,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ncient tillage layer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endowed with attributes of microcosmic soil and framing culture. Thus, a tru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he tillage pattern and the cultivated area a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farming tasks are deduced. By analyzing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ial relics, the population of the site is deduced. Thus,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needed for the site is calculated. This study not only realizes the quantitative record and display of soil, spac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arable layer, but also promotes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research of primitive farming culture in North China.
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旱耕古农业特点,本项目选择仰韶文化遗址古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微观鉴别和宏观复原两个角度,探究古人类耕作内容以及生产规模。微观鉴别以土壤微形态方法为主,分析粗粒质和细粒质,观察土壤形成物和生物遗迹,统计分析团聚体粒径和微结构特征,结合碳酸钙、全磷和全氮、孢粉和植硅体、扫描电镜分析,探究古耕作方式和农田管护程度。宏观复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古耕层所在地层剖面进行外部扫描,同时依据网格法利用土钻对剖面内部不同地层的深度和厚度数据进行采集,基于扫描和采集数据,建立古耕层三维模型,并赋予土壤微观和农耕文化属性,从而完成真三维模型构建。基于土壤特征得出的耕作方式和三维模型中计算的耕作面积,获知耕作任务量,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居住遗迹的考察,获知人口状况,从而探究所需农业劳动力。该研究不仅实现了古耕层土壤、空间、文化特征的定量化记录和展现,还将促进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系统整理和研究。

结项摘要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尽管大部分变化遗存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本文采用土壤微形态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差异,研究了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探究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古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古土壤层中具有明确边界的铁质垒结形成物,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多为微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相对分布主要呈现包膜状和桥接状,孔隙壁附着锰质胶膜。(2)文化层中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呈现出多种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空间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孔隙壁附着腐殖质,孔道内填充炭屑。(3)表土层中土壤形成物主要为继承性钙质形成物和钙质新生体,还可识别淀积黏粒体,土壤垒结回归单一,孔隙呈现出堆集性不规则非稳定态。研究结论:(1)古土壤层主要受暖湿气候影响,脱硅富铁铝化作用明显,次生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古人类开始居住活动,促进了土壤发育,淀积黏化作用明显,黏粒胶膜发育充分。(2)文化层主要受到古人类活动影响,古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土壤形成物和垒结多样化,可以清晰辨别出排泄形成物、用火痕迹、流水痕迹、培土活动。土壤微结构出现海绵状,表明耕作熟化程度较高且土壤肥力达到一定水平。(3)表土层主要受干冷气候影响,次生矿物以碳酸盐为主。古人类活动强度减弱,土壤发育减缓,大型粗骨颗粒散乱分布在土壤基质中,碳酸盐与黏粒胶膜混合。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遗址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 DOI:
    10.13758/j.cnki.tr.2020.03.03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土壤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鞠兵;高晓晨
  • 通讯作者:
    高晓晨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不同土层微形态特征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3
  • 期刊:
    热带地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黎卓轩;兰文哲
  • 通讯作者:
    兰文哲
仰韶村遗址土壤理化特征及古环境研究
  •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0.06.024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梁思源;庄大昌
  • 通讯作者:
    庄大昌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遗址土壤分析的古人类活动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梁思源;庄大昌
  • 通讯作者:
    庄大昌
仰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色度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冯力威;吴克宁;查理思;鞠兵;王文静
  • 通讯作者:
    王文静
河南仰韶村文化遗迹点分布特征研究
  • DOI:
    10.13836/j.jjau.2016111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冯力威
  • 通讯作者:
    冯力威
古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土壤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翔宇;吴克宁;查理思;于潇
  • 通讯作者:
    于潇
仰韶村遗址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演变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查理思;吴克宁;梁思源;刘楠
  • 通讯作者:
    刘楠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