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协同净化水体Cr(VI)的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608143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1002.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Cr(VI) contamination in water is not an urg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but also an eco-security problem which relate to public health. The Leersia hexandra Swartz-microorganism combined remediation technique was considered to be a cheap and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Cr(VI) removal from water.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Bacillus cereus could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in purifying Cr(VI)-polluted water, but we lack knowledge and research about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n combination of Bacillus cereus with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for Cr(VI)-polluted water purification.It is critical for the combined system to their own full potential abilities for the Cr(VI)-polluted water purific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Bacillus cereus,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and rhizosphere under Cr(VI); improve the system’s ability for Cr(VI) reduction ba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critical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lluminate the synergy of Bacillus cereus and purification of Cr(Ⅵ)-polluted water by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ascer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illus cereus and the growth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acillus cereus on the Cr endurance and the detoxification effect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in purifying Cr(Ⅵ)-polluted wate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cademically as well as practically.
水体Cr(Ⅵ)污染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是关系到公众健康的社会安全问题。利用李氏禾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有望成为解决水体Cr(Ⅵ)污染廉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净化水体Cr(Ⅵ)具有促进作用,但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净化水体Cr(Ⅵ)的协同作用机制缺乏相关研究和认知,其是充分发挥植物-微生物联合体系对Cr(Ⅵ)修复潜力的关键。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Cr(Ⅵ)胁迫下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以及根际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关键生理和生态因子的调控作用提高体系还原Cr(Ⅵ)的能力;阐明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净化Cr(Ⅵ)的协同效应;明确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生长的关系;探讨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Cr耐受能力和解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李氏禾修复Cr(Ⅵ)污染水体的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又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结项摘要

水体Cr(Ⅵ)污染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是关系到公众健康的社会安全问题。利用李氏禾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是解决水体Cr(Ⅵ)污染廉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Cr(Ⅵ)胁迫下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以及根际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分析了基于关键生理生态因子提高体系还原Cr(Ⅵ)的能力的作用机理;阐明了蜡状芽孢杆菌与李氏禾净化Cr(Ⅵ)的协同效应;明确蜡状芽孢杆菌具有促进李氏禾生长的作用,同时明确了蜡状芽孢杆菌有效提升了李氏禾Cr耐受能力和解毒作用。研究结果为提高李氏禾修复Cr(Ⅵ)污染水体的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又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2)
专利数量(2)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dentification of Cr(VI) Reducing Bacteria in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Cr(VI) Removal Ability of Bacillus cereus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Cr(VI)还原菌鉴定及蜡样芽孢杆菌去除Cr(VI)能力
  • DOI:
    10.1038/s41598-019-49333-4
  • 发表时间:
    2019-09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Hua Lin;Shaohong You;Liheng Liu
  • 通讯作者:
    Liheng Li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高速铣削CFRP单向层合板的刀具磨损研究
  • DOI:
    10.14024/j.cnki.1004-244x.20170907.003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志超;林有希;林华
  • 通讯作者:
    林华
磁共振成像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发展历程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1.08.001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医学研究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倪良卉;林华;韩璎
  • 通讯作者:
    韩璎
1800MHz电磁波暴露对SD大鼠皮肤组织氧化应激影响的“窗效应”
  •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8.06.005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木云珍;吴锡南;张媛;林华;武慧欣;熊庆
  • 通讯作者:
    熊庆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CFRP高速铣削切削力试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禹杰;林有希;林华
  • 通讯作者:
    林华
新型织物仿真软件TexGen的特点及其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纺织导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晓军;赵晓明;郑振荣;林华
  • 通讯作者:
    林华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林华的其他基金

李氏禾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去除铬和对氯苯酚的关键生物化学过程
  • 批准号:
    52070051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