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搬迁移民场所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研究:以北京案例实证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51908034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2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E0802.城乡规划
- 结题年份:2022
- 批准年份:2019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20-01-01 至2022-12-31
- 项目参与者:--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The changes in the current living environment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 phenomenon like local characteristics losing、excessive urbanizing of new community public space can’t meet the moving migrants’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lace attachment. Publ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establishing attachment in places, so building a new type of attaching public space in rural communitie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emotional identity of relocated residents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takes the public space of Beijing's new rural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attachment of the pla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help of the "environment-perception-psychological" multidisciplinary basic theory, firstly, this paper carries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blic space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Secondly, the paper measures the attachment perception of moving migrants triggered by public space us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perception scale of attachment place, eye-tracking system and other methods. Superimpos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ta in GIS base map to identify attaching public space, hav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its spatial elements, and comparing with the original residential area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aching public space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 then selecting typical cases and focusing on the actual illustration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public space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public space design strategy and optimization model to meet attach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igrants,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新建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搬迁移民的场所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公共空间是建立场所依恋的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的恋地性公共空间对增强搬迁居民的情感认同,营造和谐乡村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场所依恋为切入点,借助“环境-感知-心理”多学科基础理论,首先运用GIS技术开展公共空间定量研究;其次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场所依恋感知量表、眼动追踪系统等方法对公共空间触发搬迁移民场所依恋感知进行主客观测量;在GIS底图中叠加测量数据识别恋地性公共空间,并定量分析场所依恋与其空间要素的关联性;在与原居住场地对比后,解析新型农村社区恋地性公共空间特征;选择典型案例,重点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实证,最终提出满足搬迁移民场所依恋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优化模式,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引
结项摘要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大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新建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搬迁移民的场所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公共空间是建立场所依恋的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的恋地性公共空间对增强搬迁居民的情感认同,营造和谐乡村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在前期理论背景及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根据图件资料的收集结果,研究团队对实验区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开展分析,搭建了公共空间特征信息库。利用主观场所依恋量表和环境心理客观数据测量方法开展公共空间触发搬迁移民场所依恋感知的指标获取与分析研究,定量分析了场所依恋与其空间要素的关联性,并揭示了新型农村社区恋地性公共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基于搬迁移民场所依恋的公共空间优化实证,对其公共空间方案进行优化。以北京田仙峪村为例,研究了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感知,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并将眼球追踪技术纳入到黄山店村乡村景观的评价和规划中,利用景观视觉信息、主观评价等研究方法针对广场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公共绿地等不同类型的乡村公共空间,开展公共空间触发搬迁移民场所依恋感知的研究,分析关键景观特征。最终形成了在营造新型旅游环境形象的同时,满足原住民对公共景观的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的景观优化策略与路径,以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场所的品质、满足场所依恋需求和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创新及理论应用意义。首先,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研究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通过探索空间与场所依恋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触发搬迁移民场所依恋的公共空间特征,并开展空间优化实证,这可以从理论上支撑和丰富人地互动关系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其次,分析方法具有创新性。本研究另辟蹊径采用了环境心理测量新技术,将主观评价和客观量化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成果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研究成果与解决方案的严谨性。最后,研究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选取典型新型农村社区投入实践,进行公共空间优化的实证应用与探究,为我国其他同类型农村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估、具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以及后续具体的景观管控提供参考借鉴,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助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5)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
- DOI:--
- 发表时间:2020
- 期刊:中国园林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云路;马嘉;李雄
- 通讯作者:李雄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 DOI:10.11819/cpr20211826a
- 发表时间:2022
- 期刊:城市规划
- 影响因子:--
- 作者:王凯平;冯悦;张云路
- 通讯作者:张云路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P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ublic Space Based on Eye-Tracking Technology: The Case of Huangshandian Village, China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偏好特征分析与优化——以中国黄山店村为例
- DOI:10.3390/su15010212
- 发表时间:2022-12
- 期刊:Sustainability
- 影响因子:3.9
- 作者:Tingting Su;Kaiping Wang;Shuangshuang Li;Xinyan Wang;Huan Li;Huanru Ding;Yanfei Chen;Chenhui Liu;Min Liu;Yunlu Zhang
- 通讯作者:Yunlu Zhang
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
- DOI:10.19775/j.cla.2021.02.0031
- 发表时间:2021
- 期刊:中国园林
- 影响因子:--
- 作者:冯悦;王凯平;张云路;李雄
- 通讯作者:李雄
基于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感知与优化策略——以北京田仙峪村为例
- DOI:--
- 发表时间:2022
- 期刊:风景园林
- 影响因子:--
- 作者:何悦;陈荣;张云路
- 通讯作者:张云路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 DOI:10.5846/stxb201611242403
- 发表时间:2018-01
- 期刊: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云路;李雄;田野
- 通讯作者:田野
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科学导则
- DOI:10.19775/j.cla.2020.01.0005
- 发表时间:2020
- 期刊:中国园林
- 影响因子:--
- 作者:王瑞琦;张云路;李雄
- 通讯作者:李雄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中国园林
- 影响因子:--
- 作者:李运远;张云路;严庭雯
- 通讯作者:严庭雯
城市废弃铁路生态化有机更新利用策略
- DOI:--
- 发表时间:2020
- 期刊:中国城市林业
- 影响因子:--
- 作者:宋云珊;张云路;李雄
- 通讯作者:李雄
乡村地域景观规划个案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中国城市林业
- 影响因子:--
- 作者:刘玮;张云路;李雄
- 通讯作者:李雄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