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Geranylgeranyl Reductase酶在维生素E高效合成途径中的作用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37028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204.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与代谢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Vitamin E is a class of potent lipid soluble antioxidants that are essential active compund for human being and animals. Due to the nature of higher activity, the global demand for this limited resource of natural vitamin E which mainly comes from vegetable-oil industrial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 by years. For vitamin E metabolic engineering, other than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obtained for tocotrienol, only moderate progress was made for tocopherol. Late on, this was found to be due to th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substrate pool of PDP in those seeds. Regaring to the tocopherol biosynthesi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the primary route of PDP 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and likely all green seeds including canola and soybean, is via reduction of geranylgeranyl bound to chlorophyll rather by direct reduction of GGDP to form PDP; the non-green oilseeds such as castor bean and peach nut are only consist of direct reduction of GGDP to from PDP. Based on our previous findings that the limited ability of HPT overexpression to generate tocopherol enhancement in green seeds is likely due to relatively low substrate pools of PDP to drive tocopherol synthesis, and some of non-green seeds do accumulate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tocopherol in the absence of active chlorophyll synthesis. Therefore, we hypothesize that geranylgeranyl reductases from these non-green, tocopherol rich plant sources display a higher capacity for direct conversion of GGDP to PDP and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in non-green seeds and means for tocopherol enhancement in green oilseeds when the corresponding genes are coexpressed with HPT.
维生素E含生育酚和生育酚三烯两大类,是动植物体内重要抗氧化有机物质。主要油料作物籽粒内天然维生素E含量相对低,造成需大于供的矛盾。以提高发生范围更广的生育酚含量为目标的基因工程远不及以提高生育酚三烯为目标基因工程研究成功,主要因为可用于生育酚合成的前体PDP浓度相对较低。从PDP合成途径看,光合型种子(如油菜、大豆)以叶绿素分解途径为主,以Geranylgeranyl Reductase(GGR)酶催化GGDP生成PDP途径为辅;非光合型种子(如蓖麻、桃仁)只有GGDP到PDP的唯一途径。然而,非光合型蓖麻种子维生素E含量至少是大豆种子含量的1.7倍,说明蓖麻GGR酶应该具更强地生成PDP能力。本项目拟通过深入研究非光合型蓖麻籽内表达GGR酶的生化特性,在充分揭示其高效累积生育酚的代谢机制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光合型油料籽粒内PDP含量,进而为显著增强主要油菜作物生产生育酚的能力提供新途径。

结项摘要

油料作物籽粒是天然维生素 E(生育酚)主要来源但含量较低,主要因为生育酚合成前体 PDP 浓度较低。从 PDP 合成途径看,光合型种子(如油菜、大豆)以叶绿素分解途径为主,以 Geranylgeranyl Reductase(GGR)酶催化 GGDP 生成 PDP途径为辅;非光合型种子(如蓖麻、桃仁)只有 GGDP 到 PDP 的唯一途径。然而蓖麻种子生育酚含量是大豆种子1.7 倍,表明蓖麻 GGR 酶可能具更强生成 PDP的能力。. 我们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蓖麻GGR酶并不能明显提高其种子生育酚含量,说明蓖麻GGR在拟南芥中并没有显著地增强GGDP向PDP转移;将蓖麻HPT(homogentisate phytyl transferase ,生育酚合成限速酶)在拟南芥进行了种子特异性超表达也不能明显增加生育酚含量;HPPD(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是生育酚合成另一前体尿黑酸合成关键酶,将蓖麻HPPD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可显著提高转基因种子生育酚含量,说明蓖麻HPPD活性强是蓖麻种子可高效合成生育酚的重要因素。. 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蓖麻GGR并没有显著提高PDP含量,可能是因为拟南芥具有光合型种子。已有体外证据表明叶绿素合成酶既可利用GGDP也能利用PDP合成叶绿素,但光合型种子内叶绿素合成酶是否可利用PDP合成叶绿素还不得而知。为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对叶绿素代谢与生育酚合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拟南芥叶片和发育种子叶绿素合成酶基因表达量与其生育酚合成能力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叶绿素合成酶与生育酚合成关键酶HPT可相互竞争底物PDP,这限制叶绿素分解产物向生育酚合成方向进行高效转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蓖麻种子因缺乏叶绿素从而由GGDP产生的PDP可全部用于生育酚的高效合成。. 以上研究,揭示了蓖麻种子因缺乏叶绿素合成酶基因这个生育酚合成的负调控因子而因此具备高效合成生育酚合成能力这一新机制。同时提出在油菜中可通过DNA编辑技术敲除油菜部分叶绿素合成酶基因,以及超量表达蓖麻HPPD或超量共表达HPPD+拟南芥HPT基因这两个途径进一步提高光合型油料籽粒生育酚含量。以上结果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论文两篇。.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hlorophyll Synthase under Epigenetic Surveillance Is Critical for Vitamin E Synthesis, and Altered Expression Affects Tocopherol Levels in Arabidopsis
表观遗传监控下的叶绿素合酶对于维生素 E 合成至关重要,表达改变会影响拟南芥中的生育酚水平
  • DOI:
    10.1104/pp.15.00594
  • 发表时间:
    2015-08-01
  • 期刊:
    PLANT PHYSIOLOGY
  • 影响因子:
    7.4
  • 作者:
    Zhang, Chunyu;Zhang, Wei;Cahoon, Edgar B.
  • 通讯作者:
    Cahoon, Edgar B.
Chlorophyll Degradation: The Tocopherol Biosynthesis-Related Phytol Hydrolase in Arabidopsis Seeds Is Still Missing
叶绿素降解:拟南芥种子中与生育酚生物合成相关的植醇水解酶仍然缺失
  • DOI:
    10.1104/pp.114.243709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PLANT PHYSIOLOGY
  • 影响因子:
    7.4
  • 作者:
    Zhang Wei;Liu Tianqi;Ren Guodong;Hoertensteiner Stefan;Zhou Yongming;Cahoon Edgar B.;Zhang Chunyu
  • 通讯作者:
    Zhang Chuny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芸薹根肿菌SSR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坡;李晓楠;庞文星;战宗祥;张椿雨;朴钟云
  • 通讯作者:
    朴钟云
利用大白菜×芜菁F2群体定位抗根肿病QTL及上位性互作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莎;张椿雨;司龙亭;朴钟云
  • 通讯作者:
    朴钟云
大白菜抗根肿病CRb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开发与定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珊;陈兵;张椿雨;朴钟云
  • 通讯作者:
    朴钟云
芸薹种UGMS标记及抗根肿病基因连锁标记的定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敬静;陈静静;张椿雨;朴钟云
  • 通讯作者:
    朴钟云
基于大白菜近等基因系的抗根肿病QTL QS_B3.1的验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分子植物育种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倩;李明姬;张椿雨;朴钟云
  • 通讯作者:
    朴钟云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张椿雨的其他基金

抗根肿病基因PbBa8.1的克隆及其编码蛋白介导的抗病机制初探
  • 批准号:
    31871659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油菜重要候选基因BnaA9CHLSYN对籽粒维生素E合成产生关键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671723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以拟南芥为受体构建适用油菜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FOX-Hunting”突变体库的可行性解析
  • 批准号:
    31071453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3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