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杂交三倍体染色体组稳定性及其表观遗传机制解析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7265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9.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902.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Rencently, studies on triploid fish had become hot in fish genetic thremmatology for the sterility and fast-growing. The triploid could be obtained (100%) by the hybridation between natural tetraploid and diploid,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induce tetraploid. Therefore, how to obtain a new kind triploid by hybridization between natural diploid and tetraploid,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and difficulty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riploid fishto prepared a new kind of triploid by the hybridation between natural tetraploid and diploid. In our past 8 years studies o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unique natural tetraploid loache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t has been approved that the natural tetraploid loach wasgenetic tetraploid (4n=100), producing normal diploid (2n) gametes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Preliminary researches had also been take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riploid by hybridization between natural diploid and tetraploid. However, the genetic stability and epigenetic mechanism has not been reported yet. In this study, hybrid triploid loach was analyzed using molecular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for the researches of chromosome formation, configuration, meiosis process, gonadal development and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tability of chromosome formation of the hybrid triploid and explore a effective and feasible way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riploid fish.
三倍体鱼类以其育性差、生长快等特性而成为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理论上可获得100%的三倍体,人工诱导四倍体难度大。因此,利用天然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制备1种新型的杂交三倍体是解决某些鱼类三倍体产业化的瓶颈与难点。本课题组在近8年对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天然四倍体泥鳅的起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了天然四倍体泥鳅是遗传四倍体(4n=100)、雌雄均能产生正常的2n配子。并对天然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的杂交三倍体泥鳅的培育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关于杂交三倍体泥鳅的遗传稳定性及表观遗传机制迄今国内外尚无报道。本项目以杂交三倍体泥鳅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方法,对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成、构型、减数分裂行为、性腺发育及其表观遗传机制进行解析。旨在为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稳定性提供遗传学证据,为我国三倍体鱼类的产业化探索高效易行的新途径奠定基础。

结项摘要

三倍体鱼类以其育性差、生长快等特性而成为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理论上可获得100%的三倍体。本项目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与二倍体泥鳅杂交制备了1种新型的杂交三倍体泥鳅。并以育性及杂种优势为切入点,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对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稳定性及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而且核型表现出多态性。在卵母细胞(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终变期有些细胞可观察到1-5个三价体。精母细胞染色体经银染、CMA3及荧光原位杂交等发现在三个不同的单价体端部有信号,表明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失败。性腺组织学观察发现虽然少数杂交三倍体个体无论雌雄均能达到性成熟,但产生的卵子和精子较少,其杂交后代无存活个体。针对亲本及其子代性腺组织进行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的拼接,共获得62821个Genes和178962个Transcripts。以斑马鱼、墨西哥脂鲤、虹鳟等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基因功能的注释。筛选性腺发育、配子形成和激素调控相关基因(Dmc1,hormad1,cyp19a,dmrt1,FOXL2等),根据基因在亲子代间的表达量变化模式,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在杂交三倍体泥鳅的育性机制。另外,本项目还建立了泥鳅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的反应体系,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倍性及亲子代泥鳅鳍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不同倍性泥鳅DNA甲基化水平表现出随着倍性增加而减少的倍性效应,DNA甲基化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四倍体与二倍体正反杂交F1代的甲基化水平均介于双亲之间,正(反)杂交F1代的甲基化模式也经过了重新调整。不同位点DNA甲基化的增强或减弱对杂交三倍体泥鳅杂种优势均可能发挥作用。本项目研究结果为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稳定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同时也为我国三倍体鱼类的产业化探索高效易行的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2)
专利数量(2)
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雅娟;吴迪;白丽雯;刘博
  • 通讯作者:
    刘博
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F 不同发育阶段染色体核型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江振华;林忠乔;钱 聪;李雅娟
  • 通讯作者:
    李雅娟
杀虫单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作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生态毒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霞;秦艳杰;单莉娟;杨艳津
  • 通讯作者:
    杨艳津
泥鳅杂交三倍体和二倍体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伟;刘博;王玉生;庞义猛
  • 通讯作者:
    庞义猛
冷休克诱导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单倍体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水产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伟;刘博;高养春;李佳奇
  • 通讯作者:
    李佳奇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苦豆子茎秆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呈山;李雅娟;郑秋生;王振华
  • 通讯作者:
    王振华
基于随机Petri网的系统性能评价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林闯;李雅娟;单志广
  • 通讯作者:
    单志广
江苏省典型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成效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水利经济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汝华;王晓宇;夏方坤;郭宁;高杏根;陈建明;李雅娟
  • 通讯作者:
    李雅娟
中间球海胆卵膜与受精膜去除方法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 DOI:
    10.3724/sp.j.1118.2020.19352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小慧;张伟杰;李雅娟;刘雷;张宝警;丁君;常亚青
  • 通讯作者:
    常亚青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晓敏;李雅娟;袁呈山;王振华
  • 通讯作者:
    王振华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