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地震台阵/台网三重震相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软流圈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04073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7.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During the closure of Tethys ocean, many microplates combined, and then the India plate collided with the Eurasia plate, nowadays the Tibet plateau has become the youngest and highest plateau in the world. The clockwise tectonic rotation, tectonic faults,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multiepisode magma activities have happened in south-eastern Tibet. Probing 3D seismic wave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eneath this area, especially the existing of low velocity layers in the lithosphere can make insight into the geodynamic process of subduction of Tethys ocean, rifiting of the Tibet plateau, movement process of deep material and Cenozoic volcano activities. Using seismic triplications recorded by the high density portable seismic array in Yunnan and China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in the Yunnan-Sichuan region, the P and S wave 3D velocity structures can be obtain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ynthetic and observed seismic triplications, and then the topography of LAB, low velocity layer, and low or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and Poisson's ratio can obtained from the seismic 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ectonics and geochemistry, our study can provide the fundamental parameters for analyz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经过各期特提斯洋的闭合、各微板块拼贴及后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青藏高原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显现出顺时旋转模式,加之其间发育有众多大断裂带、破坏性大的强震及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探测该区域岩石圈-软流圈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特别是岩石圈内的低速层的存在,对认识各期特提斯洋板块俯冲、深部物质运移过程和新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等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利用云南高密度流动台阵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川滇地区台站所积累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P和SH三重震相合成地震图和观测波形走时及波形拟合对比,给出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而获得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起伏形态、泊松比、高速/低速异常体的存在,结合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结果。综合分析岩石圈内部及底部低速层、局部速度异常体与地幔俯冲残留体分布及岩浆活动的关系,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基础参数。

结项摘要

经过各期特提斯洋的闭合、各微板块拼贴及后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青藏高原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显现出顺时旋转模式,加之其间发育有众多大断裂带、破坏性大的强震及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探测该区域岩石圈-软流圈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特别是岩石圈内的低速层的存在,对认识各期特提斯洋板块俯冲、深部物质运移过程和新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等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利用云南高密度流动台阵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川滇地区台站所积累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P和SH三重震相合成地震图和观测波形走时及波形拟合对比,给出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而获得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起伏形态、泊松比、高速/低速异常体的存在,结合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结果。综合分析岩石圈内部及底部低速层、局部速度异常体与地幔俯冲残留体分布及岩浆活动的关系,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基础参数。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基于三重震相的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地幔波速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眭怡;吴庆举;张瑞青
  • 通讯作者:
    张瑞青
基于三重震相拟合的华南地区上地幔P波与S波速度结构
  • DOI:
    10.6038/cjg2018l0507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眭怡;吴庆举;张瑞青
  • 通讯作者:
    张瑞青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帕米尔—兴都库什深俯冲残留体对410km间断面起伏形态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眭怡;周元泽;王晓冉
  • 通讯作者:
    王晓冉
南美地区下地幔速度界面结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元泽;眭怡
  • 通讯作者:
    眭怡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下扬子克拉通地幔转换带顶部低速层初探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国辉;眭怡;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利用三重震相探测中国东部海域410km深度低速层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眭怡;周元泽
  • 通讯作者:
    周元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