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前空间电磁现象耦合模拟与解释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04057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5.地磁学和地球电磁学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Many obvious electromagnetic abnormity phenomena, such as ground-based ultra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geomagnetic, spatial DEMETER satellite and GPS observation, are observed 3 days befor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taking place on May 12, 2008. These strong spatial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s show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round the focus zone is subjected to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is research,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these spatial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s can be studied qualitatively by analyzing the appearance order if the time resolution and 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installment ar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ed with the real-time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data ground-based, the underground dipole electric field model (I) developed by King in 1981 i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the seismotelluric current required to produce observable ground signatures by inversion and forward method if the broken length of the main fault is considered and simulate the electric field and its distribution to study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ignals. Another model (II)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itive holes and charge carriers generating electric currents founded by Freund.Taking the fracture size and the results of model (I)into consideration, we can simulate and calculate the surface current to quantitatively interprete lithosphere-atmosphere coupling. It is a good base for the next step to interprete 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and set up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this earthquake.And This result will be tried to put into use for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as a precursor of strong earthquakes.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3天,基于地面的超低频(ULF)电磁波、地磁和空间DEMETER卫星、卫星GPS均观测到显著电磁异常,这一空间立体式强电磁扰动现象意味着震中及附近地区电磁场突然增强。本研究通过分析实测资料,结合仪器设备时间分辨力,确定各异常极值出现先后顺序,定性分析空间电磁现象相互作用和耦合机制。采用1981年King 等提出地下偶极子场模型(Ⅰ),模拟空间电磁场分布规律,研究信号方向性;考虑主断层破裂长度,正反演结合估算观测到地面电磁波异常值所需地下地电流量级。基于Freund 电子-空穴理论建立模型(Ⅱ),考虑地表破裂面积,参考模型(Ⅰ)结果,模拟计算地面岩石电流大小。定量研究和解释岩石圈-大气层耦合现象。为下一阶段定量解释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现象,建立基于震例LAI耦合系统模型,并尝试作为强震短临前兆应用到地震监测预测中打下基础。

结项摘要

基于地面的电磁观测是传统地震电磁观测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获取地震前兆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以其速度快、范围大、动态性好、精度高等优势已在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地震监测预测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并正在成为地震相关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撑手段。DEMETER卫星是法国于2004年6月29 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地震电磁实验卫星,已经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地震电磁卫星计划”的研究工作,预计2017年发射。在这种情况下,将地面电磁观测资料和空间电离层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研究震前相关空间电磁现象的相互作用,开展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电磁耦合机理的探索性研究,探求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手段,也相当于延长我国地震电磁卫星的使用寿命。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3天(5月9日),基于地面的超低频电磁扰动、地磁观测及空间GPS和DEMETER 卫星等观测均记录到显著电磁异常,预示汶川地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电磁耦合现象存在可能。首先,研究认为,断层主破裂产生地电流和电磁场,震源区地-气界面电磁场的增强,一方面引起地面附近大范围电磁观测参数大幅度突变异常,另一方面加速震源区上空气体分子电离,空气电离增强空气的电导率,促使电荷快速扩散到电离层高度,直接引起高空电离层参数短时突变异常并经空间地震监测卫星记录到,这一过程发生在5月9日几个小时内;然后,使用岩石压力电子——空穴模型模拟和推算引起震前显著电磁异常现象的“能量源”为Irock=4.1×102 kA;根据高碑店台5月9日记录到1.3mV/m ULF电场强度,利用地下偶极子模型模拟推算出汶川主破裂产生的地电流为I=5.0×105 kA。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扩展,利用考虑电离层影响的三层介质(地球、大气和电离层)下有限长偶极子模型,得出电流大小为I1=5.0×104 kA,两者差一个数量级,因此,当收发距达到1000km或者更大时,考虑电离层对电磁场传播的影响是必要的。部分成果已经发表了4篇论文,并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地震电离层响应异常时空演化统计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晓东;谭捍东;康春丽;解滔
  • 通讯作者:
    解滔
DEMETER Results Related to Seismic Activity
与地震活动相关的 DEMETER 结果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Radio Science Bulleti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Michel Parrot;Mei Li
  • 通讯作者:
    Mei Li
Possible Thermal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Yutian (China) MS 7.3 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2014 年 2 月 12 日中国于田 MS 7.3 地震可能引起的热亮度温度异常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Xie Tao;Zheng Xiaodong;Lu Jun
  • 通讯作者:
    Lu Jun
用电子-空穴理论推算汶川MS8.0地震电磁异常的 “能量源”大小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谭捍东;王中平;张小涛;曹萌
  • 通讯作者:
    曹萌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花生高产最佳播种期探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农业气象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信志红;慈敦伟;张洪卫;李美;杨爱华;刘春兰;田秀菊;刘冬冬;岳义军
  • 通讯作者:
    岳义军
炎症性肠病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的研发进展
  • DOI:
    10.16438/j.0513-4870.2018-0126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药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美;苗建壮;许述
  • 通讯作者:
    许述
干旱胁迫对花生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登超;李美;宋文武;康涛
  • 通讯作者:
    康涛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聚丙烯/玻璃纤维水箱支架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塑料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梅烨;李劲松;李美
  • 通讯作者:
    李美
交互导向创业型领导与团队簇创新绩效涌现—以团队间隶属层次为中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科研管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许成磊;赵陈芳;李美
  • 通讯作者:
    李美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美的其他基金

基于汶川MS8.0地震的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电磁耦合初探
  • 批准号:
    41774084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