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流与弯道成因机理的实验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27919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903.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quantify the role of main flow and secondary flow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andering channels. Meander evolution, as a complex morpho-dynamic process,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challenging river engineers for decades. Secondary flows in meanders, including topography-driven and curvature-driven secondary currents, have been considered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growth of sand bars and the erosion of concave banks for a long time. Other researchers assume that the rate of bank eros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magnitude of excessive near-bank velocity or shear stress. However, none of the above two hypotheses is satisfactory to explain all the phenomena occurred in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proposed study will validate author's new hypothesis, i.e. the evolution of meanders is dominated by the magnitude and position of longitudinal gradients of main flow velocity. Outputs of the study will benefit future river management.
弯曲型河道的形成与演变是国内外江河整治的重点,也是河流泥沙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曾普遍认为弯道次生流是通过横向输沙直接决定弯道形成的关键因子,这个观点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也有一些学者把沿岸纵向主流的大小作为岸壁侵蚀和蜿蜒型河道发展的主要驱动参数,然而却和许多室内弯道实验高流速带邻近凸岸的实际观测相悖。本次研究拟采用室内实验验证申请人提出的弯道成因新假说,即主流梯度假说。我们拟塑造曲角为30 和110 的两个概化弯道模型,在不同流量级下测量主次流并确定主流纵向梯度的大小和分布,结合同岸与异岸染色泥沙输移的观测,证明主流纵向梯度的大小和位置是弯道形成的主要驱动参数,阐明纵向冲淤是造成弯道床面出现横比降的主因。同时,通过床面冲淤和弯道流速场的同步观测,定量分析地形次生流和曲率次生流对主流横向摆动的贡献,并揭示次生流通过横向摆动主流从而间接影响弯道形成的机理。

结项摘要

本研究旨在揭示蜿蜒河道主流与次生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并阐明这种交互作用对蜿蜒河道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为江河整治及河流长期规划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 通过室内固定岸壁弯道实验,分析大小不同曲率正弦派生弯曲河道内主流与次生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探求弯道形成的关键动力要素。结果表明:在弯道发展过程中,主流在弯道发生横向迁移。而这个迁移过程是曲率次生流和地形次生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弯道发展最初,床面平整,曲率次生流起主要作用,推动主流高流速带偏离河道中心线位置向凸岸方向摆动,其摆动距离随次生流作用增强而增强;而随后床面冲淤产生的地形次生流,需要克服曲率次生流带来的主流靠近凸岸的趋势,进而推动主流向凹岸的摆动。在弯道发展初期,弯道曲率尚小,最大纵向流速梯度发生在两个弯头之间的拐点附近,弯道将出现以向下游的平移为主的演变趋势;随后弯道曲率增大和主流位置的迁移,最大纵向流速梯度逐渐向弯道顶点位置转移,弯道出现以横向扩张为主的演变趋势并发生扭曲。对于弯道后期的演变,地形次生流的作用远大于曲率次生流的产生的效果。 .(2) 利用CCHE2D全项二维非线性水沙数学模型模拟正弦派生弯曲河道内主流与次生流之间的交互作用,并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主次流交互作用对不同曲率、流量、粒径变化的响应机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弯道主流高流速带的横向迁移与断面横向坡度、泥沙中值粒径和控制流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描述。由该函数表达式可知,主流带的横向偏移率与横向坡度参数高度正相关,与泥沙中值粒径呈现负相关,与流量则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3)利用准二维非线性水动力数值模型和基于“流速梯度造床”假说的河岸侵蚀模型 BERM 耦合,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河弯发展模型。该模型实际应用范围不受曲率大小的限制,既能够保证现有的小曲率弯道模型的有效性,又适用于模拟大曲率蜿蜒河道的动态演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过程的影响在大曲率弯道模拟效果明显优于线性模型,相当于在弯道演化发展后期,曲率逐渐增大的条件下,主次流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减缓了弯道横向扩张速度。这种非线性作用随弯道的最大偏转角和横向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弯道波长而减小。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6)
专利数量(0)
弯道推移质同异岸输移的时空演变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水力发电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贺莉;陈东;贾亚非;张耀新
  • 通讯作者:
    张耀新
有色颗粒示踪方法在推移质实验中的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水利水电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东;曹文洪;许琳娟;严军
  • 通讯作者:
    严军
Modeling Flow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Meandering Channels with a Nonlinear Model
使用非线性模型对蜿蜒河道的流型和演化进行建模
  • DOI:
    10.3390/w8100418
  • 发表时间:
    2016-09
  • 期刊:
    Water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Leilei Gu;Shiyan Zhang;Li He;Dong Chen;Koen Blanckaert;Willem Ottevanger;Yun Zhang
  • 通讯作者:
    Yun Zhang
Influence of bed clusters and size gradation on operational time distribution for non-uniform bed-load transport
床团和尺寸级配对非均匀床荷输送运行时间分布的影响
  • DOI:
    10.1002/hyp.1083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Hydrological Processes
  • 影响因子:
    3.2
  • 作者:
    Zhang Yong;Chen Dong;Garrard Rhiannon;Sun HongGuang;Lu Yuehan
  • 通讯作者:
    Lu Yuehan
Understanding partial bed-load transport: Experiments and stochastic model analysis
了解部分床荷输送:实验和随机模型分析
  • DOI:
    10.1016/j.jhydrol.2014.11.064
  • 发表时间:
    2015-02
  • 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 影响因子:
    6.4
  • 作者:
    HongGuang Sun;Dong Chen;Yong Zhang;Li Chen
  • 通讯作者:
    Li Ch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机械活化/氢氧化钙协同作用对甘蔗渣的影响
  • DOI:
    10.13624/j.cnki.issn.1001-7445.2016.1976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梅;丁琳;张燕娟;陈东;黄慨;伍娟;沈芳;胡华宇;黄祖强
  • 通讯作者:
    黄祖强
Prepar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Novel Shape-Stabiliz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Based on Polyethylene Glycol/Meso-Structured Onion-Like Silica Composite
聚乙二醇/介孔结构洋葱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新型稳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 DOI:
    10.1166/sam.2018.3227
  • 发表时间:
    2018-03
  • 期刊: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0.9
  • 作者:
    陈妍;朱滢滢;韩志;陈东;高军凯;张子君;张雄杰;吕梦娇
  • 通讯作者:
    吕梦娇
竞合”如何影响创新绩效:中国制造业企业选择本土竞合与境外竞合的追踪研究
  • DOI:
    10.19744/j.cnki.11-1235/f.2020.0028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管理世界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东红;乌日汗;陈东
  • 通讯作者:
    陈东
方截面碳纤维增强聚合物-钢管混凝土的扭转性能试验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建筑结构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庆利;凌张娜;陈东
  • 通讯作者:
    陈东
双重连续锁边缝合胰胃吻合术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朱峰;王敏;田锐;申铭;陈东;韩娟;骆念念;秦仁义
  • 通讯作者:
    秦仁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陈东的其他基金

山洪泥石流砾石运动机理的实验研究
  • 批准号:
    52279077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山洪泥石流砾石运动机理的实验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非均匀推移质非正常弥散机理的实验研究
  • 批准号:
    51779242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长三角地区银行业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 批准号:
    41301120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