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典型泥炭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41103041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D0312.生物地球化学
- 结题年份:2014
- 批准年份:2011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2-01-01 至2014-12-31
- 项目参与者:李俊生; 罗建武; 郭建明; 索郎夺尔基; 林伟;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理解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是准确预测气候变化的基础。全球土壤碳库的1/3储存于泥炭地中,然而,泥炭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研究十分缺乏,已成为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我国最大泥炭地-若尔盖泥炭地为对象,选择典型植被类型,利用中型实验生态系(mesocosm)对若尔盖典型泥炭地碳循环开展增温和地下水位控制实验,同时从碳输入(即净初级生产力)和碳输出(包括土壤呼吸、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流失)两方面监测泥炭地完整碳循环过程。主要研究若尔盖典型泥炭地完整碳循环过程,分析泥炭地碳循环主要控制因子,揭示泥炭地碳循环对增温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探讨若尔盖典型泥炭地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若尔盖泥炭地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为制定我国泥炭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对策提供理论指导。
结项摘要
为了理解泥炭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本研究以我国最大泥炭地—若尔盖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型实验生态系,重点分析了DOC特征及其对温度和水位控制的响应。结果表明:1)DOC复合物浓度季节变化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8月份出现最高值)且季节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影响因素为土壤层温度、地表温度及湿度,而DOC复合物中芳香组分(Abs254nm/DOC)和有色组分相对含量(Abs400nm/DOC)的主要控制因子为降雨。2)地下水水位降低对DOC流失的影响大于增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DOC浓度和排水体积来改变DOC年输出量,反映了人为排水等原因造成的水位降低可能会降低若尔盖泥炭地的固碳能力和储水能力。增温提高了排出水中的DOC浓度,但并未影响DOC年输出量,这预示着全球背景下的升温会可能增加若尔盖泥炭地碳循环速率。增温和水位降低均影响排出水中的DOC复合物组成结构特征,这可能会影响位于若尔盖泥炭地下游的水生生态系统(如黄河)稳定性。3)CO2特征:低、中、高3个地下水位控制水平下,生长季(5月-10月)CO2排放通量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将导致若尔盖典型泥炭地中更多的CO2释放到大气中。以上结论丰富了全球泥炭地区域性碳输特征的研究,并为中国日益退化的泥炭地保护提供参考。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Rapid response of hydrological loss of DOC to water table drawdown and warming in Zoige peatland: results from a mesocosm experiment.
若尔盖泥炭地 DOC 水文损失对地下水位下降和变暖的快速响应:中生态实验的结果
- DOI:10.1371/journal.pone.0109861
- 发表时间:2014
- 期刊:PloS one
- 影响因子:3.7
- 作者:Lou XD;Zhai SQ;Kang B;Hu YL;Hu LL
- 通讯作者:Hu LL
若尔盖泥炭地溶解有机碳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DOI:--
- 发表时间:2014
-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娄雪冬;翟生强;胡理乐;康冰
- 通讯作者:康冰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DOI:10.13207/j.cnki.jnwafu.2016.05.008
- 发表时间:2016
-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作者:尹文珂;胡理乐;卢希;高燕;康冰
- 通讯作者:康冰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的生态位研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Vol.25(2)
- 影响因子:--
- 作者:史红文;江明喜;胡理乐
- 通讯作者:胡理乐
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大小林窗夏季近地面气温及土壤温度比较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林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作者:朱教君;谭辉;李凤芹;陈梅;胡理乐
- 通讯作者:胡理乐
秦岭太白红杉球果与种子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DOI:--
- 发表时间:2016
- 期刊:植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关潇;杜乐山;翟晓朦;臧春鑫;胡理乐
- 通讯作者:胡理乐
秦岭高山林线区域温度变化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西北林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杜乐山;关潇;李俊生;刘高慧;胡理乐
- 通讯作者:胡理乐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