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壳N=Z-1丰质子核中能库仑激发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205207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3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2701.核结构与衰变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The intermediate-energy Coulomb excit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sd shell proton-rich nuclei 27Si,31S,and 35Ar will be performed at the 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HIRFL).The second beams will be produced via 36Ar fragmentation reaction,and separated by using the Radioactive Ion Beam Line in Lanzhou(RIBLL).By the Coulomb and nucl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fragments and thick second Au or Pb target, the fragments will be excited.Only the scattering products in the scattering angle less than 5 degree and its de-exciting γ rays will be detected.The small angle Coulomb excitation cross section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counts of γ rays after the efficiency correction. Comparing the expermental results with the theory calculations, we can obtain the electromagnetic reduce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and then deduce the nuclear deformation,and extracted the rates of the proton and neutron matrix element combining with the known data in the corresponding mirror nuclei. The sd shell N=Z-1 nuclei located near the stability line could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of the nuclear structure.Therefore,the study of the intermediate-energy Coulomb excitations in these nuclei is important for analyzing the micromechanism ofthe nuclear deformation and investigating the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the nuclear states as well as accumulat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uclear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本课题拟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sd壳丰质子奇A核27Si、31S和35Ar的中能库仑激发实验研究。目标核由36Ar弹核碎裂反应产生,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分离。次级束经过与厚的次级靶Au 或Pb 库仑和核相互作用激发到激发态。探测散射角小于5度的激发产物及其退激γ射线。由效率修正后的γ计数获得小角度库仑激发截面,并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提取电磁约化跃迁几率。从电磁跃迁几率推断原子核形变信息,同时结合镜像核已有数据提取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质子和中子跃迁矩阵元之比。在sd壳区,N=Z-1核靠近稳定线,蕴含丰富的核结构信息。研究这些核的中能库仑激发,对探索核态的动力学性质,分析原子核形变的微观机制,以及丰富这一核区核结构信息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在课题11205207的支持下,我们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终端开展了两轮次37S的中能库仑激发实验。次级束由70MeV/u 40Ar轰击1000 mm 厚的9Be弹核碎裂反应产生。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我们搭建了可在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终端使用的由16个高纯锗(HPGe)和8个Clover组成的大型γ探测阵列和由10个溴化镧探测器、2台高纯锗和3台Clover组成的γ探测阵列。第一轮次实验我们使用大型Ge探测阵列,观察到较弱库仑激发γ射线。在对实验结果和条件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 整个RIBLL1 束流线都暴露在实验大厅,Ge探测阵列直接受到加速器所带来的大量中子和γ辐照,导致很高的γ本底,原本较强的库仑激发γ射线大多湮没在高的γ本底下。因此,第二轮次实验,我们改进方案,设计带孔的石蜡箱和铅筒屏蔽中子和γ射线。结果发现中子和石蜡中的氢原子核反应产生的2.2 MeV γ射线的康普顿平台同样会湮没库仑激发目标γ(646 keV)射线。因此我们执行了备用实验方案,即在库仑激发实验不成功情况下,利用37P beta衰变的电子与γ符合测量37S第一激发态寿命,实验数据分析已完成,目前正在撰写文章。所以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基金课题11205207,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在本课题执行期间,发表SCI文章3篇。培养研究生2名、库仑激发方向青年研究骨干1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High-spin level structure of the doubly odd nucleus Ag-104
双奇核Ag-104的高自旋能级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Physical Review C
  • 影响因子:
    3.1
  • 作者:
    Zheng, Y.;Li, C. B.;Liu, J. J.;Hu, S. P.
  • 通讯作者:
    Hu, S. P.
In-beam γ spectroscopy of the even-even nucleus 190Pt
偶偶核 190Pt 的束内 γ 光谱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Physical Review C
  • 影响因子:
    3.1
  • 作者:
    M. Koizumi;A. Osa;Y. Hatsukawa;M. Sugawara
  • 通讯作者:
    M. Sugawara
High-spin level structures of the near-spherical nuclei Zr-91,Zr-92
近球形核Zr-91、Zr-92的高自旋能级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Physical Review C
  • 影响因子:
    3.1
  • 作者:
    Hu, B. T.;Wu, X. G.;He, C. Y.;Zheng, Y.
  • 通讯作者:
    Zheng, Y.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关于~(93)Mo中21/2~ 晕阱的来源(英文)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原子核物理评论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凯龙;强赟华;柳敏良;周小红;王建国;郭松;郑宽宽
  • 通讯作者:
    郑宽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强赟华的其他基金

100Sn邻近区域缺中子奇A核低位能级寿命测量及电磁性质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60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