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鄂霍次克板块的俯冲与被俯冲及其板内洋缘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408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1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7.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The Okhotsk plate is a wedge-shaped continental plate including some marginal basins. It consists of far eastern Siberia, most part of the Sea of Okhotsk, the entire Kamchatka, Sakhalin Island, and the Northern Japan regions. It contacts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and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alo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rike-slip boundaries, respectively, and contacts with the Eurasian plate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divengent boundaries. However, the Okhotsk plate faces to strongly subducting actions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plate along the eastern boundaries of the Okhotsk plate while it subducts to Amurian plate from northern Sakhalin,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Japan Sea, to central Japan. The south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of the Okhotsk plat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thus the places continuously producing a lot of earthquakes, and huge earthquakes somtimes. In this study, we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ource of observational data accumulated by these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establish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describing the Okhotsk lithospheric pla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patial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n temporal, we study how the subduct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Okhotsk plate influence 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s and stresses, and simulate the detailed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of those marginal basins in the Okhotsk plate. We take the elastoplastic features of slabs alo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into account for the large rate of subduction case. We then explore the all the possible forces driving the Okhotsk plate motion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s forming these different marginal basins. This research can also help u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m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Northeastern Asia areas including the northeast China regions.
鄂霍次克板块是一个伴有数个洋缘盆地的楔形大陆板块,由远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大部、整个勘察加半岛、以及萨哈林与北日本地区组成。它以走滑方式北接北美板块,南邻菲律宾海板块,东部边界受到来自西北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西部边界北段与欧亚板块以张性接触方式相邻,南段自萨哈林岛北端向南沿日本海东缘,接力俯冲到阿穆里亚板块下方,整个鄂霍次克板块的东西两侧边界及邻近地区,因此持续处于地震的多发与强发状态。 本研究利用逐渐累积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来源的观测数据,通过构建鄂霍次克板块岩石层三维结构及力学模型,使用空间有限单元与时间有限差分方法,考虑该板块东西两侧俯冲带之大俯冲速率下的弹塑性特征,模拟鄂霍次克板内形变与应力场的时空变化以及板内不同洋缘盆地演化的差异特征,探索驱动其板块运动的各种力源及形成板内洋缘盆地的演化机理。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发生于东北亚包括中国大陆东北地区一些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机理。

结项摘要

鄂霍次克海位居西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的最北部,是研究洋-陆俯冲以及洋缘盆地动力学演化的理想场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鄂霍次克海板块的俯冲及其板内洋缘盆地的开启和演化,对于我们获得该板块的运动驱动机制的新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洋-陆俯冲带的二维数值模型,对地幔转换带内板块俯冲模式的分类,以及不同模式的动力学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模拟结果揭示了海洋俯冲板块在地幔转换带内的四种俯冲模式:褶皱型、穿越型、平躺型和回折型,其中以向前平躺型俯冲最为常见,褶皱型俯冲极少。俯冲海洋板块的年龄、上覆大陆岩石层的厚度以及板块汇聚速率对俯冲模式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海洋板块的俯冲作用还影响了上覆大陆岩石层的变形行为,导致大陆岩石层的减薄效应。这些研究成果能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减薄/破坏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俯冲启动是俯冲整个过程最开始且极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分别建立了倾斜型、弯曲型和垂直型分界面的数值模型,结果显示:倾斜型俯冲的俯冲角度最大,俯冲深度最深,海沟深度最深;垂直型俯冲的俯冲角度次之,俯冲深度最小,海沟深度仅次于倾斜型俯冲,显示俯冲板块的倾角与海沟深度呈正相关。.建立鄂霍次克海微板块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该区域不同深度的三维速度场与应力场等并探讨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显示,鄂霍次克微板块下部的上地幔运动速率可能大于整体的板块速率,故而在其板块中间部分受到明显的拉张作用。.基于以前相关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工作积累,我们还探讨了全球俯冲带地震各向异性及其机理,计算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表热流并分析其地下水热结构,给出了最近5Ma年来全球古地磁场强度及变化年表,以及模拟研究了太平洋南部边界RRF型三联点附近地区的岩石层热结构等,获得并发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20)
专利数量(0)
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综述
  • DOI:
    10.6038/pg20160303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园洁;魏东平
  • 通讯作者:
    魏东平
日本海的形成与演化模式综述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梦雪;魏东平;史亚男
  • 通讯作者:
    史亚男
Subduction mode selection during slab and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teraction: Numerical modeling
板片与地幔过渡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俯冲模式选择:数值模拟
  • DOI:
    10.1007/s00024-017-1762-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Yanan SHI;Dongping WEI;Zhong-Hai LI;Ming-Qi LIU;Mengxue LIU
  • 通讯作者:
    Mengxue LIU
Near-surface Geothermal Gradient Observation and Geothermal Analysi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Eastern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东部鲜水河断裂带近地表地温梯度观测与地热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Acta Geolog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U Qianqian;Shi Yanan;Wei Dongping;Han Peng;Chen Shunyun;Liu Peixun;Liu Liqiang
  • 通讯作者:
    Liu Liqiang
南大西洋洋中脊板块构造运动过程:古地磁的约束
  • DOI:
    10.6038/cjg20160515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园洁;魏东平;刘青松
  • 通讯作者:
    刘青松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简单生物圈模式(SiB2)中湍流能量通量对近地层两类阻抗系数的敏感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大气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晓惠;高志球;魏东平
  • 通讯作者:
    魏东平
游客教育人群生态动力学模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文首文;徐勇;魏东平
  • 通讯作者:
    魏东平
走滑断层对洋中脊热结构与流动场的影响规律及对太平洋南部边界RRF型三联点的解释
  • DOI:
    10.11939/jass.20180009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振山;魏东平;徐佳静;王少坡
  • 通讯作者:
    王少坡
智利三联点南部扩张洋脊俯冲区域岩石层热结构的数值模拟
  • DOI:
    10.6038/cjg2019m0592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佳静;王振山;王少坡;魏东平
  • 通讯作者:
    魏东平
智利三联点南部含洋脊海洋板块俯冲过程的数值模拟
  • DOI:
    10.6038/cjg2022p0107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原一哲;郭长升;胡才博;魏东平
  • 通讯作者:
    魏东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魏东平的其他基金

南太平洋地区两类典型三联点岩石层热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研究
  • 批准号:
    41874115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地震各向异性与全球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及其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1174084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联合气象地温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三维岩石层热结构
  • 批准号:
    40874047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5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俯冲带构造动力学研究与太平洋板块运动
  • 批准号:
    40574047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3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动力学及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
  • 批准号:
    40274035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欧亚板块板内应力场取向与应力型的联合有限元统计模拟
  • 批准号:
    49804006
  • 批准年份:
    1998
  • 资助金额:
    1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