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氧环境油田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生物降解过程与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17418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407.矿山修复工程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1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2-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油田含聚丙烯酰胺污水是一类比较复杂、特殊的污水,不论是回注地层还是外排等,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存在都将对地层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本项目在剖析油田含聚污水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基础上,以模拟含聚污水为研究对象,构建稳定高效的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水解聚丙烯酰胺生物处理系统,探讨不同氧环境活性污泥系统对水解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影响,确定厌氧活性污泥、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降解水解聚丙烯酰胺的最适条件;获得水解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基础信息,建立厌氧活性污泥、好氧活性污泥中水解聚丙烯酰胺降解动力学和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阐明厌氧和好氧条件下水解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途径与机理;通过人工调控方式,确保水解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群的优势地位,解析厌氧、好氧降解水解聚丙烯酰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揭示微生物、氧含量、中间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田含聚污水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结项摘要

本项目从三个相关联的方面开展了不同氧环境条件下油田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生物降解过程与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油田含聚污水中筛选6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最佳生长条件为:pH 5~9、温度30~45℃、盐度5~12.5 g•L-1、氧含量4~6 mg•L-1,混合菌对聚丙烯酰胺、原油的降解率分别可达46.1%、47.5%。用好氧序批式反应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及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与好氧池联用技术处理含聚污水,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分别为54.69%、78%、60.51%和85%。TOC、GPC、SEM及HPLC检测结果显示,生物降解后总有机碳下降了40%,分子量变为原来1/5000的小分子片段,分子量为2200万的HPAM分子吸收峰几乎不存在,说明聚丙烯酰胺可作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FT-IR及NH3-N、NO2-N、NO3-N、TN等检测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可作为氮源被微生物利用。SEM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可培养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活性污泥。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生物膜上的脲酶活性比反应器中的高,脲酶活性与聚丙烯酰胺的降解率呈正相关;厌氧环境中,聚丙烯酰胺对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有一定抑制作用。由聚丙烯酰胺厌氧及好氧生物降解动力学得出,好氧环境中,HPAM最大降解速率为16.43385mg•L-1•d-1,饱和常数为579.038mg•L-1,37℃、30℃和25℃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03d-1、0.01429 d-1、0.00872 d-1,活化能为48.9897kJ•mol-1。厌氧环境中,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率为2.463 d-1, 饱和常数为12132.3mg•L-1。聚丙烯酰胺的厌氧降解过程尽管缓慢,但降解程度比好氧降解过程彻底。优势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红球菌属。PCR-DGGE分析显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外加的聚丙烯酰胺降解菌PAM-2和PAM-F1在四个隔室中始终为优势菌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往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投加功能菌后,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群仍为原活性污泥本源细菌,功能菌与本源菌存在拮抗作用;序批式曝气生物膜反应器中的功能菌PAM-2和PAM-3自加入起始终为优势菌种,部分活性污泥原生菌逐渐与接种菌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4)
专利数量(1)
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现状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化工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田婷;陆金仁;包木太;王凯凯
  • 通讯作者:
    王凯凯
Fenton试剂氧化处理模拟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高分子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营营;陆金仁;李一鸣;宿兰芳
  • 通讯作者:
    宿兰芳
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含高浓度聚丙烯酰胺污水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包木太;陆金仁;李一鸣;宿兰芳
  • 通讯作者:
    宿兰芳
Treatment of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 wastewater by combined Fenton oxidation and anaerobic biological processes
Fenton氧化与厌氧生物工艺联合处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废水
  • DOI:
    10.1016/j.cej.2015.01.034
  • 发表时间:
    2015-08-01
  • 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影响因子:
    15.1
  • 作者:
    Pi Yongrui;Zheng, Zhonghuan;Sang, Guoliang
  • 通讯作者:
    Sang, Guoliang
Study on HPAM biodegradation in the wastewater of an oilfield
HPAM在油田废水中的生物降解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 影响因子:
    --
  • 作者:
    Qingguo Chen;Mutai Bao;Mei Liu
  • 通讯作者:
    Mei Li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苄泽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明胶相互作用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化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一鸣;郭营艳;张海霞;包木太
  • 通讯作者:
    包木太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BS-9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油田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亓东浩;沈梦霞;吴晓静;徐冠球;包木太;李一鸣
  • 通讯作者:
    李一鸣
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省学;王兵;李希明;包木太
  • 通讯作者:
    包木太
高温烃降解菌在含油污水生化处理中的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希明;郭省学;包木太;刘俊强;王海峰
  • 通讯作者:
    王海峰
采油污水生物降解性实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油田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包木太;李阳;李希明;王江涛;魏从信;王海峰
  • 通讯作者:
    王海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包木太的其他基金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类脂分子标志物分布解析与微生物驱动效应
  • 批准号:
    42277261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类脂分子标志物分布解析与微生物驱动效应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海洋悬浮溢油微生物强化降解与地球化学特征指标研究
  • 批准号:
    41376084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8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油藏环境中采油功能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研究
  • 批准号:
    50604013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