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质气溶胶的界面反应过程及其对碳质气溶胶表面组成、结构和吸湿性的影响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0907069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602.环境分析化学
  • 结题年份:
    2012
  • 批准年份:
    200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0-01-01 至2012-12-31

项目摘要

全球每年生物质燃烧排放碳质气溶胶500-1700TgC,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约24TgC,中国居全球排放之首(占1/4)。模式研究认为其增温效应可能仅次于CO2。由于实验数据匮乏,模式研究的结果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辐射效应与其组成、结构以及吸湿性等密切相关,而界面反应过程又会反过来影响上述性质,从而增加了碳质气溶胶辐射效应的不确定性。目前,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样品来源、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文献报道的吸湿性数据间存在较大争议;界面反应对碳质气溶胶组成、结构和吸湿性的影响研究也鲜见报道。因此,本项目以中国典型的燃煤、秸秆燃烧和柴油车尾气排放碳质气溶胶为对象;用原位拉曼、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等研究其与O3、NOx、SO2等气体的非均相反应和光化学反应过程;分析反应前后表面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用BET吸附仪研究反应前后吸湿性的变化,建立构效关系;为碳质气溶胶辐射效应研究提供基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碳质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其气候效应与组成、结构、吸湿性等密切相关,而界面反应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上述性质,从而增加了碳质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不确定性。目前,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样品来源、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文献报道的吸湿性数据间存在较大争议;界面反应对碳质气溶胶组成、结构和吸湿性的影响研究也鲜见报道。本项目系统研究了黑碳(soot)与O3、NO2等的非均相反应及反应前后soot表面组成、结构和吸湿性的变化,建立了构-效关系;为碳质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制备了不同soot样品,并对其亲水性、形貌、结构、VOCs含量等进行了表征。发现正己烷和癸烷soot的亲水性随燃氧比减小而增加,而甲苯soot基本不变,并发现soot的亲水性与表面极性官能团含量随燃氧比变化的趋势一致,建立了soot亲水性与表面官能团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模型soot和可控条件制备soot与O3反应过程中结构、形貌和吸湿性变化;确认了无定形碳和无序碳是其反应活性中心;动力学研究表明表面无序碳活性高于石墨层边缘无序碳;富燃火焰soot中表面石墨层和边缘无序碳的反应活性均高于贫燃火焰soot;臭氧老化导致soot一次颗粒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和吸湿性增加。. 研究发现,模拟太阳光显著增强NO2对soot的老化过程,并生成表面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光解可进一步生成多种羰基化合物以及气态HONO和NO。动力学研究发现,soot的老化速率依赖于NO2浓度和soot制备条件。富燃火焰soot由于含丰富的有机碳物种而对NO2表现出高光化学反应活性;进一步建立了NO2在soot上的摄取系数和HONO产率与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关系。. 首次发现分子氧参与的光化学反应是soot的重要的大气老化过程。在光照强度25 mW cm-2 条件下,soot与20 % O2气氛下的反应速率是100 ppb O3气氛下的反应速率的1.5-3.5倍。考虑到O2的丰度和高反应活性,我们认为O2参与的光化学氧化应当是soot的重要的大气老化过程。基于表面组成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有机碳在O2对soot的光化学老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有机碳被转化为醌、酮、醛、内酯和酸酐等各种含氧物种,从而进一步改变了soot的气候和环境效应。. 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会议论文7篇。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7)
专利数量(0)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between NO2 and anthracene adsorbed on SiO2 and MgO
NO2与SiO2和MgO上吸附的蒽的非均相反应
  • DOI:
    10.1016/j.atmosenv.2010.11.012
  • 发表时间:
    2011-02
  • 期刊: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影响因子:
    5
  • 作者:
    Ma, Jinzhu;Liu, Yongchun;He, Hong
  • 通讯作者:
    He, Hong
Key role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sunlight-enhanced atmospheric aging of soot by O2
有机碳在 O2 阳光增强烟灰大气老化中的关键作用
  • DOI:
    10.1073/pnas.1212690110
  • 发表时间:
    2012-12-26
  • 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影响因子:
    11.1
  • 作者:
    Han, Chong;Liu, Yongchun;He, Hong
  • 通讯作者:
    He, Hong
Heterogeneous photochemical aging of soot by NO2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模拟阳光下NO2对烟尘的非均相光化学老化
  • DOI:
    10.1016/j.atmosenv.2012.10.008
  • 发表时间:
    2013-01-01
  • 期刊: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影响因子:
    5
  • 作者:
    Han, Chong;Liu, Yongchun;He, Hong
  • 通讯作者:
    He, Hong
Effect of soot microstructure on its ozonization reactivity
烟灰微观结构对其臭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DOI:
    10.1063/1.4747190
  • 发表时间:
    2012-08-28
  • 期刊: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影响因子:
    4.4
  • 作者:
    Han, Chong;Liu, Yongchun;He, Hong
  • 通讯作者:
    He, Ho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全仿射形变下基于点特征的SAR图像配准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永春;王广学;栗 苹;闫晓鹏
  • 通讯作者:
    闫晓鹏
大气非均相反应及其环境效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环境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金珠;刘永春;马庆鑫;刘畅;贺泓
  • 通讯作者:
    贺泓
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蓝藻的分布及其形态鉴定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金雷;张文劲;荆瑞勇;刘永春
  • 通讯作者:
    刘永春
汽车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系统时滞反馈控制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科学技术与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敦科;赵艳影;邓砚宇;董成;刘永春
  • 通讯作者:
    刘永春
矿质和黑碳颗粒物表面大气非均相反应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庆鑫;马金珠;楚碧武;刘永春;赖承钺;贺泓
  • 通讯作者:
    贺泓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刘永春的其他基金

黑碳的健康效应及其在大气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 批准号:
    91543109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8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有机胺在大气颗粒物及模型颗粒物上的摄取及其非均相氧化
  • 批准号:
    41275131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