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部奥陶—志留纪过渡期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02005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7.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is the earliest and the second largest among the Big-five in Phanerozoic, which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since the 1970s. Many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rocks chronostratigraphically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val from the first episode of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to the latest Ordovician, such as brachiopods, trilobites, corals, graptolites and so on. Different groups show varied changes in strategy during this crisis event. As a group of sessile filter-feeding metazoans, sponges could be facilitators of the revival of ecosystems following the Late Ordovician ecological crisis. However, sponges are rare in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interval, it seems that there is an “evolutionary gap” of sponges from the first episode of the mass extinc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Silurian. Due to the sparse fossil record, the biodiversity pattern of sponges during and after the crisis (e.g. late Hirnantian and early-mid Rhuddainan) is still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will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hylogeny of sponges during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study of sponge systematics and cladistics. Moreover,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ncluding paleontology, sedimentology, taphonomy and palaeoecology, we are deter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marine eco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by use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urther to reveal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sponges during the crisis. This study will fill the gaps in the field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and the recovery and re-radiation in early Silurian.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当今国际奥陶—志留系研究热点之一。不同海洋生物类群在应对这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海绵作为一种底栖滤食性后生动物,对灾变期后海洋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囿于化石材料匮乏,海绵被认为在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内存在演化间断,对海绵在奥陶纪末大灭绝期间及其后残存—复苏等关键地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尚知之甚少。本项研究拟以安徽南部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地层中的特异埋藏海绵动物化石为突破口,开展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和分支系统学研究,全面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海绵动物群的面貌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多学科交叉(古生物学、沉积学、埋藏学及古生态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重建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海洋生态系统的面貌,并揭示这一关键时期生物多样性演变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这将是一项填补国际空白的工作,对于深刻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的实质并高精度地认识大灭绝及其后的残存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奥陶纪末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奥陶—志留系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囿于化石记录稀少及埋藏条件限制,对于海绵动物历经奥陶纪末大灭绝的多样性演变型式尚知之甚少,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本项研究以安徽南部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地层中的特异埋藏海绵动物化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古生物学、海绵动物宏演化研究,建立海绵属种多样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对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的埋藏机制进行探讨。项目执行期间,针对安徽南部及华南其他相区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地层开展了大范围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工作,积累了大量重要的原始材料;完成了主要研究剖面的化石鉴定、实验室成像、岩石及地球化学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工作,阶段性成果相继发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地层中发现最早的花骨海绵类化石,可将其化石记录提前300多个百万年;为探明此类海绵的系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同时也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提供诸多关键信息,有助于较为精确地限定其祖先类群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大大提升了研究的精度。2)通过对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斑皮海绵类的新材料的研究,将斑皮海绵科由13属厘定为5属;首次报道了奥陶纪最末期地层中斑皮海绵类新属种,这一发现填补了奥陶—志留纪过渡期此类海绵化石记录的空白。3)通过研究首次在扬子台地西缘晚奥陶世地层中发现保存完好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的凯迪期海绵骨针组合。这是目前全球除澳大利亚外唯一一个同时期的海绵骨针组合,二者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比,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两个不同区域中产出的面貌相似的骨针组合也说明这两个环冈瓦纳板块的地区在晚奥陶世期间动物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生物古地理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2)
专利数量(0)
Oldest known fossil of Rossellids (Hexactinellida, Porifera) from the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 of Anhui, South China
已知最古老的Rosselliids(Hexactinellida,Porifera)化石,产自中国南方安徽省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期
  • DOI:
    10.1007/s12542-019-00452-3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PalZ
  • 影响因子:
    1.8
  • 作者:
    Li Lixia;Janussen Dorte;Zhan Renbin;Reitner Joachim
  • 通讯作者:
    Reitner Joachim
湖南益阳早、中奥陶世的叶笔石属(Phyllograptus)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丽霞;冯洪真;王文卉
  • 通讯作者:
    王文卉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巴泰病毒G1_(189aa-239aa)肽段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0.029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畜牧兽医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员晓庆;李丽霞;唐甜;陈盛楠;梁晓彤;黄良宗;司兴奎;张浩吉;孙秀涛;段文学;金宁一;刘昊
  • 通讯作者:
    刘昊
芹菜不同器官、品种CEL Ⅰ核酸酶提取的比较
  •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105.06.005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江苏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史艳慧;赵吉强;陈磊;李丽霞;徐艳;张园园;郭善利;宋建成
  • 通讯作者:
    宋建成
有限混合模型应用于慢乙肝门诊医疗费用的类蒙特卡罗实验及实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国卫生统计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晓敏;贾卫东;杨朔;梁颖芳;周峰;李粤平;陈舸;李丽霞;周舒冬;杨翌;郜艳晖
  • 通讯作者:
    郜艳晖
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地层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文卉;冯洪真;李丽霞;陈文建
  • 通讯作者:
    陈文建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black;font-size:10.5pt;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spanTourette/span综合征大鼠刻板行为及多巴胺含量的变化/span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秀梅;初清;李丽霞;王学明;王海燕;衣明纪
  • 通讯作者:
    衣明纪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丽霞的其他基金

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海绵动物的多样性演变及其意义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61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