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区域岩石圈各向异性和变形特征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项目摘要

The de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of Tibet and its adjacent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the Tibet uplift, which is also the ke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how does the Tibet uplift and where have the material produced by the crust shortenning go.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of the deformation of lithosphere is the distribution of anisotropy in different depth. The receiver func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contrast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the discontinuity or the depth characteristic of the anisotropy, while the SKS splitting is sensitive to the average anisotropy. So these two methods are complementary. Based on the numerical tests, we plan to invert the lithospheric anisotropic structure with neighbourhood algorithm method. The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KS splitting will be used to invert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more than 300 permanent stations and dense seismic array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depth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hospheric anisotropy will be give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then the reliable model of the lithosphere deforamtion will be constructed.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关于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岩石圈的变形方式,这一问题是回答青藏高原隆升及地壳缩短过程中物质流向何处的关键。岩石圈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岩石圈变形最重要的参数。由于接收函数对界面附近介质参数的变化及各向异性的分层特征较为敏感,而SKS波对介质内部平均各向异性较为敏感,因此二者具有互补优势。本申请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已进行的数值试验基础上,拟研究远震接收函数和SKS横波分裂联合反演岩石圈变形特征参数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300多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和我们已经布设的高密度台阵资料,重点研究该区域岩石圈各向异性的深度分布特征,据此构建地震台站下方合理的岩石圈变形模型。

结项摘要

本课题发展了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地壳及岩石圈正演和反演两种方法。开发了计算P/S波接收函数的自动处理方法和程序。研制了利用近震波形幅度,特别是影区特征研究地壳及岩石圈内部低速层的方法。尝试了利用和震相到时研究壳内康拉德界面的方法。利用以上方法,主要得到如下结果。(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现下地壳存在各向异性低速层,且其快轴方向和根据地形资料得到的地壳流的方向趋于一致。(2)根据固定台站P/S波接收函数成像结果,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边界岩石圈变形特征。结果我们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亚洲岩石圈和青藏高原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即亚洲岩石圈在边界区域的变形是一种被动的有限的变形,且变形止于边界区域。(3)利用海原断裂附近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角地壳岩石圈结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方岩石圈中的物质再向东北方向运移的过程中,收到周边地块阻挡改变了方向,扩展到了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银川地堑。银川地堑活跃的大地震以及发育的正断层也是这种深部物质运移的主要体现。(4)通过分析近震波形幅度中的影区特征,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内存在低速层。(5)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发现了康拉德界面存在的证据。该结果表明在构造活跃的区域也可能存在康拉德界面。以上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岩石圈深部结构结果,对于建立完整的高原隆升和横向生长模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6)通过对全球台网资料的处理叠加,发现了在300km深度和600km深度分别存在一个高速和低速间断面,分别对应相变间断面和古老海洋俯冲板块中洋壳物质的残留。该结果对于大尺度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资助标注发表文章14篇。SCI检索8篇(1区2篇,2区3篇)。在该课题资助下,指导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3篇。参加国内外会议20人次。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6)
专利数量(0)
四川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震源区地壳岩石圈变形特征分析
  • DOI:
    10.6038/cjg20130612
  • 发表时间:
    2013-0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沈旭章
  • 通讯作者:
    沈旭章
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地震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翠芹;沈旭章
  • 通讯作者:
    沈旭章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teau's lateral growth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结构:对高原横向生长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Earth Planet. Sci. Lett
  • 影响因子:
    --
  • 作者:
    Shi Yutao;An Meijian;Zhang Yuansheng;Liu Xuzhou
  • 通讯作者:
    Liu Xuzhou
Is the Asian lithosphere underthrusting beneath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sights from 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亚洲岩石圈是否向青藏高原东北部俯冲?
  • DOI:
    10.1016/j.epsl.2015.07.041
  • 发表时间:
    2015-10
  • 期刊: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影响因子:
    5.3
  • 作者:
    Shen Xuzhang;Yuan Xiaohui;Liu Mian.
  • 通讯作者:
    Liu Mian.
Receiver function structures beneath the deep large fault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大断裂下方的接收函数结构
  • DOI:
    10.1016/j.tecto.2013.10.011
  • 发表时间:
    2014-01
  • 期刊:
    Tectonophysics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Liu, Xuzhou;Qin, Manzhong;Wei, Congxin;Li, Cuiqin
  • 通讯作者:
    Li, Cuiqi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敏娟;沈旭章;张元生;刘旭宙;梅秀苹
  • 通讯作者:
    梅秀苹
青藏高原东南缘犕狅犺狅面速度密度跃变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蕾;沈旭章;钱银苹
  • 通讯作者:
    钱银苹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8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余占洋;沈旭章;梁浩;郑文俊;刘旭宙
  • 通讯作者:
    刘旭宙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近地表S波速度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钱银苹;沈旭章
  • 通讯作者:
    沈旭章
上海SSE地震台站下方170km深度低速界面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沈旭章
  • 通讯作者:
    沈旭章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沈旭章的其他基金

P波和S波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缘岩石圈厚度和上地幔间断面
  • 批准号:
    40904014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