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500级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承载能力及剪切延性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368013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5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805.工程材料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The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component is of high strength,small cross-section, light weight and high performance of corrosion and fire resistance which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durability problems of high-rise and long-span structures.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is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ng shear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structure reinforced with high-strength HRB500 steel bar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improving its shear carrying capacity and shear ductility.Through structural testing,applicant intends to adopt the revised pressure field and softened truss model theory,programming MATLAB to analyze the whole process of beam subjected to shear,supplemented by validation of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o study shear resisting mechanism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HRB500 steel bars. Applicant would also analysis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hear performance for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HRB500 steel bars and its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and analysis,inclined cross section shear resistance computational theory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key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boundary of the shear span ratio for failure mode, control of the crack width and the criterion of inclined angle development will be resolved.All these studies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speeding up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structure.
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强度高,截面小,自重轻,防腐和防火性能优异,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层大跨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问题。本项目试图探究在高性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中配置高强度HRB500级钢筋的协同抗剪机理,以及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能力和剪切延性的可行性。申请人拟通过结构试验,运用修正压力场和软化桁架模型等理论,编制MATLAB程序进行试验梁抗剪全过程分析,辅以非线性有限元模拟验证等手段,研究探讨HRB500级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抗剪工作机理。考虑剪跨比、配箍率和纵筋配筋率等参数,兼顾钢纤维含量、钢筋等级、截面型式、水平腹筋作用效应等条件,分析HRB500级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这种新型材料梁斜截面抗剪的计算理论,解决其破坏形态的剪跨比界限,裂缝宽度控制,倾角发展趋势等关键技术问题,为加快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结项摘要

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高强HRB500级钢筋,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特性,高效节能。项目以剪跨比、配箍率、钢纤维含量、纵筋配筋率、箍筋形式、预应力度、截面形式和加载方式等为参数,进行3批共46根梁的结构试验并获得数据,运用塑性极限方程和修正压力场等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分析HRB500级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受剪机理。主要成果包括:1)剪跨比对构件的极限承载力、主斜裂缝倾角和破坏形态影响最大,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其对RPC梁破坏状态的影响有别于普通混凝土梁,剪跨比1.51时已表现出斜压破坏特征,剪跨比3.02仍然呈现剪压破坏特征;2)配箍率对弯剪段斜裂缝的分布形态影响较大,配箍率较低时构件的破坏端基本都有一条由支座处指向加载点处的主斜裂缝,其端部隔离体几乎不存在受压区。配箍率较高时则无明显主斜裂缝,裂缝数量多且细而密,抗剪承载力随配箍率的提高而增大;3)钢纤维可有效阻碍裂缝的发展,提高构件的开裂荷载与剪切延性,当钢纤维体积率由0增大到2%时,配箍率由0.25%提高到0.75%,构件的剪切延性明显提高;4)纵筋率对构件抗剪性能的影响不太明显,其承载力随配筋率的提高而增大;5)箍筋形式对高强钢筋RPC梁抗剪承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斜向箍筋>垂直腹筋>水平腹筋;6)预应力RPC梁的抗剪承载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随预应力度的增大而增大。延性则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增大,随预应力度的增大而减小;7)T形截面RPC梁的抗剪承载力高于矩形截面梁,翼缘能有效抑制斜裂缝宽度的发展;8)间接加载RPC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混凝土梁,挑耳在上和挑耳与梁等高梁的极限承载力与直接加载梁相当,挑耳在下梁的极限承载力比直接加载梁降低25%左右;9)基于塑性理论推导出有腹筋RPC梁适合于工程计算的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10)构建了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配筋 RPC梁分析模型,求解出全受力过程中截面平均应力、应变随梁端剪力变化的规律,并得出最终极限承载力。研究成果可以为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2)
会议论文数量(11)
专利数量(7)
T形截面RPC简支梁抗剪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铁道标准设计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付强;万冬伟;杨玉兰;金凌志
  • 通讯作者:
    金凌志
不同参数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剪切延性影响试验研究
  • DOI:
    10.13731/j.issn.1000-4726.2017.01.013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建筑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覃荷瑛;唐慧;金凌志
  • 通讯作者:
    金凌志
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试验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月霞;刘超;金凌志
  • 通讯作者:
    金凌志
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建筑结构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金凌志;周家亮;李月霞;曹霞;付强
  • 通讯作者:
    付强
配筋率和纵筋强度对RPC无腹筋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建筑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强;曹霞;彭金成;金凌志
  • 通讯作者:
    金凌志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